十一游台儿庄印象:一个庄,因河而兴;一座城,因战而名
文/青梅煮英雄
知道台儿庄这个名字,源于历史课本。
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中华民族奋起反击日寇侵略。在台儿庄这个地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今年十一长假,决定带一家人去看看台儿庄这个“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
没想到,这匆匆的台儿庄一日游,颠覆了我心里的台儿庄印象,也惊艳了短短的行程。计划里单纯的追悼之旅便有了缅怀英雄,追寻运河文化,观赏明清建筑,探求旅游开发等方面的内容。
台儿庄,因河而兴。
这也是我来之后才知道的,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以前竟然只知台儿庄战役,不知台儿庄古城。
实际上,台儿庄是著名的“水旱码头,商贸重镇”。历史悠久,运河文化源远流长。台儿庄早在周代就建村,那时的台儿庄的的确确是一个很小的村庄。到了明代,因为大运河台儿庄段的开挖,这里便成为了一个连接南北航运的非常重要的港口。
“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这是古代台儿庄的真实写照。
进入写有“台儿庄”三个黑字的高耸的城楼,一尊精美的四柱三门石雕牌坊便矗立在眼前,上题:“天下第一庄”。牌坊上狮子、云龙、花草、如意,浮雕、透雕,均繁复高妙、线条流畅、情态鲜活。这可是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的“天下第一庄”。
然后,我就突然有了进入十里秦淮的感觉。这是江北还是江南?恍如错了时空,穿越了隧道。
小城中全是古代建筑群落,楼台亭阁,雕梁画柱,鳞次栉比:有高大威严的衙门,彩旗招展的酒肆,古色古香的客栈;有高大巍峨的天后庙,也有端庄肃穆的泰山行宫;有夜晚挂满灯笼穿梭于河上的画舫,摇撸高歌的渔家女;有穿着民国衣服叫卖报纸的报童;也有弹着吉他打着手鼓,站在店门唱歌的男子;有江南的小桥流水,假山奇石,绿树成荫;有游人如织等待坐船的水驳码头,有古装表演的女子。
特别是当华灯初上,楼台亭阁、水榭码头、斑斓画舫上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有人或登船远眺,或酒肆小酌,或庙宇诵经,或码头高歌。河上浮起淡淡青烟,船头渔火忽隐忽现,渔女歌声忽近忽远。
今夕何夕?不知身在哪朝哪代,恍如隔世!
实际上,台儿庄古城毁于那段战火纷飞的日子。直到2008年,枣庄市宣布重建台儿庄古城,并遵循“存古、复古、创古、用古”原则,再现台儿庄战前的繁盛景象。
如今台儿庄古城已有了初步的规模,也有了媲美古代繁荣的实力。台儿庄古城重建是当地政府通过资本运作的一次得意之作。要建设如此规模的一座仿古城市,钱从哪里来?
台儿庄古城重建由政府主导,市场来运作。2009年,5家国有煤矿各自拿出10万吨原煤的利润,以4亿元的资本金组建公司,启动了古城重建,先后总计投入17.08亿元。现如今每年可吸引约上百万人慕名而来,收益早就达到了这五十万吨煤炭价值的无数倍,可以说实现了由传统煤炭企业向绿色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资本收益和文化建设的双赢。
台儿庄,因战而名。
台儿庄临近徐州,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一九三八年日本军队与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进行了一次影响巨大的决战,一次歼灭日军一万余人,这就是著名的台儿庄大捷。台儿庄大捷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它极大的振奋了中国人民抗日的信心,书写了可歌可泣英雄的传奇。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气势恢宏,馆前三十八级台阶意味着一九三八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中日台儿庄大战;二十四根立柱支撑着白色天棚,象征着中华民族顶天立地,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由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纪念馆馆名苍劲有力;由原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碑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撰文、著名书法家权希军书写碑文的纪念碑记述了这段血与火的悲壮。
纪念馆展览馆内3个展室,分别从战前、战中、战后三个层次展示了整个战役的发展全过程。在展室内,我激动的看到了我军砍向日寇头上的大刀,大刀不知道砍杀可多少日寇,分明看见刀口上卷起的印痕。看到了三八大盖,还看到了臭名昭著的日军指挥刀,仿佛小胡子的日本军官叫嚣的声音还在耳畔。还看见了重机枪里面的马克沁,它喷出的火舌,就像中华民族愤怒的怒吼。
我们将永远铭记这段悲壮的历史。中华民族不容侵犯,我大好河山不容侵犯,我华夏英雄儿女时刻准备着用血肉之躯,筑起一座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