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看书,智能革命里面介绍,在美国的医疗数据里,癌症、糖尿病、心脏病等重大疾病的致死率,这些年其实是在大幅度下降的,虽然总是听到这些疾病夺走身边人的例子,但其实是因为统计样本不同的缘故,也就是说在同年龄阶段,上面这些重疾的致死率都有20-40%比例的下降。影视剧里经常是这样的场景,一个人命悬一线,躺在急救室的手术台上,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和导线,一群穿着白大褂的带着口罩的大夫护士围在周边,亲友们在门外焦急等待。终于大夫走出来,脱下口罩,说,病人已经脱离危险了,需要休息。众人开始欢呼。这就是医学的伟大,再次战胜了死神。但智能革命书里面又介绍到,阿尔斯海默症带来的致死率却在近年大幅度增加,比例高达40%。说明什么,我们暂时可以被医学一次次抢救回来,这其实是一种幻觉,以为可以永远有效。其实错了,我们终将死亡,即使能虎口脱险,也会死于衰老。无人幸免。
记得上大学时候看过一本书,上面介绍关于国外的基础教育中,有死亡课程的。就是让一帮中学生,去参观殡仪馆,或者到教堂去,参加葬礼的祷告,甚至是面对一具尸体,写出感想。看到这里,感觉西方教育中,如此关注哲学层面的追求,是太有价值了。按照当时的理解程度,生死,都是哲学层面的终极问题,早早开始打下基础,意义深远。现在想来,或许生死,并不需要上升到哲学或者形而上的层面,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意识问题,而是一个人生需要时刻面对的现实问题。
死亡不是一种病,不需要治疗,也无法治疗,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如同我们出生、长大、衰老一样。所以,后来我就觉得在学校教育中,不应该只教人生观,也应该讲授人死观。什么是死?死后去哪儿了?还是哪也没去?人死后,他人与死者是什么关系?如果没关系了,人又为什么非常在意他人在身后的评价?老话里有两句截然相反的话,一句是不得好死,一句是好死不如赖活着。到底是好死好,还是赖活好?如此种种,皆是人死观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需要讲授的课程。
据说古代的高僧大德都是能预知生死的,很多小说和传奇里面,高僧都是能提前安排自己的后事,所谓坐化,都是主动的死亡。甚至连动物皆是如此。大象知道死期将至,就会离开象群走到传说中的象冢去。这些故事和附会我也都是从书本里读到的。我身边唯一的实证案例是我的奶奶。奶奶是个厉害的人物,上世纪三十年代,独自带着年幼的爸爸从江苏跑到满洲国讨生活,历经坎坷,解放后,又跟着爸爸去了新疆。六十年代,有一天,她突然执意要爸爸买火车票,说要回南方。家里人问为什么,回答,就是想回去,没理由。那个时候买火车票非常的困难,费了周折才买好。爸爸带着奶奶急急忙忙往回赶,可是火车还没出玉门关,奶奶就在火车上的睡梦中,过去了。最终,她的尸骨,埋在了大戈壁滩的某一堆砂砾下。她,感觉到了归期将至,想赶回南方的家乡,埋在江南的土里。
死亡,是一种能力,对于动物和人类,都是曾经拥有,却不是天长地久。现在我们已然失去了这种能力。
未来简史里,赫拉里说智人成为人类后,过去解决了三个难题,战争,饥饿,瘟疫。现代和未来要解决三个更大的难题,终结死亡,获取幸福,成为超人。DEUS我认为翻译为超人更合适,不是神。这三个难题里,反而是后两个,从主观的角度是容易实现的。譬如练练某某神功,学学什么大法,你去问他,他肯定觉得自己幸福无比,同时还是超人。但,纵使就是这样幸福无比的超人,也解决不了长生不死的难题。
去年有部非常好的电影Captain Fantastic,神奇队长。里面让我最流着泪笑起来的桥段是,他们一家人,各自分工,把妈妈的尸体从坟地里挖出来海边火化,他们各自围着火堆唱着歌跳着舞,快乐无比,然后,按照妈妈的遗嘱,把骨灰,冲进了马桶。对,没有错,把骨灰冲进了马桶。这里面提出一个非常非常巨大的社会性话题,当我们倒下,生命垂危后,我们还能把握自己的生命,或者说,还能有主动意志,安排我们的后事吗?
现在的社会里,绝大多数人的死亡终结,都是在医院抢救病房的床上。经过多次的插管,上各种呼吸机、电击、设备后,我们的感觉尚在,意志残存,却还要被再次的折腾好多遍。在技术还没达到当下科技的昌明时,人类是慨然面对死亡,反正逃无可逃,要么迎死,要么等死。总体说来,这样的死亡是积极的,坦然的。当医疗达到一定阶段后,人类会虚妄的认为,死亡是可以逃避和抗拒的。只要上医疗手段,只要再多花些钱,只要再找更好的大夫,那么,死亡是可以拒绝的。问题来了,死亡是疾病吗?当我们都认为死亡是疾病的时候,全力抢救生命就是尊重生命,值得用上任何的手段。当我们都认为死亡可以被拒绝后,对抗死亡就成了技术手段。人们,再也不能安安静静的离去,再也不能有尊严的坐化,再也不能按照自己的主动意志,安排身后的事宜。
哺乳动物中,所有的寿命都是性成熟年龄的4-5倍。按照这样的推算,人类是哺乳动物中长寿的种类,我们性成熟在16岁左右,80岁是我们的上限。网上查北上广的平均寿命,上海80.26岁,北京80.18岁。这是平均数啊,把意外和疾病这些早夭的都计算进去了。所以,大部分人衰老后死亡年龄都是很高的数字。诗人洛夫说,我们唯一的敌人是时间。人,终有一死,无法与时间抗衡。
死亡这样宏大的话题,谁也不可能有周全的方案和完备的计划。我只能说说身边的可参考模式。爸爸是一个高龄老人,虽然身体健康,但也终将会面对死亡的敲门。他是个达观的人,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看见身边的战友倒下死去,对死亡是有深刻的认知。他在十年前,就把手写的遗嘱揣在身边,大意是如果是别人撞到我的,不追究对方的责任,并请把身后的身体捐给上海红十字会做科研使用。我曾经在原来的文字里专门写过这段。重点是,特意嘱托家人,不要抢救,不要厚葬,不要哭泣。
生死一体,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这话是否还能这样理解,我们不知道如何去死,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此生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