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先承认我是标题党。
本文只是关于二级拆书第一个技能点——学习目标的个人经验分享。不知道为什么,一说到分享技能点经验,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它。
原因嘛,可能是因为以前的拆书过级中,我完全没有把它当回事,导致练级过程中踩了很多坑。当我懂得了学习目标存在的意义以及这些坑要如何避免之后,才明白学习目标,要比其他的技能点重要得多。
现在看到许多正在练级的小伙伴使用该技能点的情况,仿佛看到了以前的自己。所以特别想说说我自己关于“学习目标”的踩坑与出坑之路。
02
首先说说它为什么那么重要,手册上关于这点的原文是这样的:
清晰的目标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保证,由学习目标引出拆书内容的基本框架,同时更是拆书后衡量拆书效果是否达标的重要标准。因为不设定目标,就没法衡量效果。
大白话:
①有了学习目标,才知道拆书要往哪个方向入手,添加哪些内容,很多时候我们的i都会超篇幅,4分钟的时间要求,硬是写了1500字,3-1的7分钟时常,硬是弄了两三千字。
为什么我们无法缩短?因为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后面补的,或者说前面写了,但是在准备逐字稿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去回看我们的学习目标,没有对照着来想。
②另外一方面,就是衡量效果。
请问,是当场容易衡量还是第二天容易衡量?
是一周内的行动容易衡量还是今后。。。这样的行动容易衡量?
我发现很多小伙伴的学习目标会用“学完后,学习者能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运用xxx”这个目标,你能说他有毛病吗?从逻辑和语法上来说都没有毛病。可是从实际的成人学习经验来说,它是无法进行衡量的。除非你给大家布置死任务,就像小学老师给同学们布置家庭作业一样,必须什么时候上交。而且就算上交,大家也会说,我没有遇到运用的场景,或者老实一点的说,我当时忘记用这个方法了。其实从拆书家的角度来看,首先就是我们的学习目标可衡量性不高,无形中给学习者设定了一个太模糊,太虚幻的学习承诺。
当以上两点我们都做到了,我们的学习目标提前制定好,并且全程用来引领整个逐字稿的生成,就能够很精简很核心地完成稿子,然后因为衡量的标准很简单很落地,能当场衡量的绝不放到课后,能回去第二天完成的绝不放到下周。这样学习者的效果就更统一,更有成效。
比如:学完后,学习者能在现场设置一个对话场景,写下xxxx沟通法的三步骤,将该对话场景沟通顺畅的效果提前预演出来。是不是比:学完后,学习者能在今后遇到关键对话场景时,使用xxxx沟通法的三步骤,构建良好的沟通环境。要容易实现得多?
03
可能有伙伴会说,那回去后能做到不才是真正的拆为己有吗?在现场会不代表回去就会呀?
当然确实是这样,但是你要想想看我们的拆书过级只有20-30分钟,就算两个片段也才1小时,真的打算要通过它拯救世界吗?
当你能做到现场即时的衡量效果,你才会能对自己的拆书效果负责,当我们一个一个小目标达成了,才积累了一个一个的课程设计闭环经验。即便3-3结束后,我们已经是一个优秀的课程设计者时,我们依然要首先考虑的是现场结束后能让大家做到什么,你是拆书课的主人,你能在课上影响学习者,能让他思想升级,行动改变,作出以前不能做的技能;但是结束回去以后,学习者自己是自己的主人,真正影响他产生变化,能力提升的能量是他自己产生的,我们的课只是一个催化剂。
说了那么多,总结起来就是两点:以终为始,和就近观测。
大白话一些,就是:先写目标,和现场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