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有一种提法 ,叫“视人如人”,就是把人当人看,而不是一个工具或角色。看到对方的处境、情绪、感受和诉求,而不是一个想简单拿来使用,实现你目标的工具。
听起来像一句废话,但细细一想,我们何尝不是经常把人当成了工具,员工是实现KPI的工具,每一个客户都是业绩完成的工具,我们自己也是一个工具或角色,这样听起来仿佛很“职业”,但真得如此吗?
在这个物质极具丰富、互联网高度链接的信息时代,我们再也不可能成为工业化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消费者也绝不再是流水作业的埋单者 。
“视人如人”,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视人如人”就是回到人本身,回到需求的本身。
我刚在头条上回了一条职场问题“有领导说,对于单位,你就是颗草,没有单位你什么都不是。”你怎么看呢?
或许对于很多人来说,确实是这样,人们依存于一个平台而存活,平台给人以安全感。这时候,人就是一个工具或角色。这个人走了,换个人依然可以代替这个工具或角色,所以我们正像问题中提到的那棵草。
但今天又是个个体崛起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CEO,组织边界不断扩大,可以和周围生态链接而生,甚至改变生态。这个时代下所谓的“领导”还能说出这样的话,是有些妄自菲薄的。这样的企业没有把个体的价值上升为组织的价值,我想,自然也很难吸引真正优秀的人才。
好的组织、好的企业都是一个“赋能平台”,为员工赋能,激活他们的激情和创造力,为客户赋能,满足他们的真正需求和渴望。洞悉人性的复杂,感知他们的情绪,才能真正走近。
这让我联想到近些年,很多公司摒弃了KPI,而采用了OKR的绩效管理方式。KPI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结果追求机制,以KPI为导向的绩效,一来很难适应迅速变化的时代,二来将人们看成了完成KPI的工具。而既然是个工具,那就想尽方法去追求,或许都忘记了设定KPI的初心。而OKR为什么在互联网企业中盛行,正是因为它激发人的创造力,也更能响应市场迅速的变化。
最近我看了《阿里铁军》,早期的阿里中供铁军很多出生草根,很土很糙,甚至经常冒着粗话。但细细品来,阿里文化正是顺应了人的本性,简单务实、不装,敢面对面刚,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业热情,成就了热血铁军。
以下是梁宁《增长思维30讲》中的一个段子,我相信是个真实的故事。
马云和任正非一起坐飞机,在机场,先碰到了几个华为的人,在读书讨论工作,见到任总就和他打招呼。在登机口,遇到一群阿里的人,阿里的人把行李箱平放在地上打牌,见到马总也和他打了招呼。
马云回头和HR说,:“能不能让这些人不要在机场打牌?”HR找了当事人,当事人说,工作非常辛苦,大家就是在机场聚聚,马上就各奔东西了,有一阵见不着了。HR把这话反馈给了马云,马云说,“哎呀,那要这样,下次见到我,就不要和我打招呼了吧。”
感觉真像个段子,但细细品来,也是阿里的文化,聚聚就是当下真实的需求。想买房买车成家,就是很多身在异乡的年轻人的需求,何必要用那个夸大的梦想把自己圈得仿佛卑微起来。
对待员工如此,对待客户更应如此。时刻想着自己的KPI,可能忽略了客户真正的需求,时刻想着目标,可能洞察不到客户的情绪与感受。
“视人如人”,就是尊重人性,不是包装出的高大上文化,而是发自内心的接纳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