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很怕接到这样的短信“何老师,你看看这个应该是错呢?还是对?”再看题目,多为判断题,题目的要求均是“判断对错,对的打勾,错的画叉”,题目的内容多是陈述语句,比如“一个一位小数乘两位小数,积一定三位小数”;或是聚焦概念挖个“坑”,看看学生是否会掉进去,比如”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故意漏掉一两个关键字。前一道题往往会引发争论,很多教师常常对错难判。于是便寻求帮助。
从我求学时到执教这几十年,判断题这一题型立于各种教辅中,地位从未有过动摇。也许是因为教师好批改,机器阅卷即可替代,学生好解答,对错机率各半,学生好订正,对改错,错改对,信手即为。正因为如此,必须要对其进行“手术”,手术不大,一是割,将原本呼啦啦一连好几道的判断,改成更有针对性的一两道;二是增,在题干中明确要求“如果认为错了,请在下面表达出你的理由,表达的方式不限,可以是用文字写一写,或是画画图、举举例。
小改或能大进。
引领教学重心之变。也许是受应用所羁绊,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况在常态教学中并不鲜见:比如概念教学急急地揭示出,不是全面的辨析,自主的建构,更多的是硬性记忆,如“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记住了,判断题时根据所背的内容不见“只”字就打叉;计算时,目光只投向结果正误,不去追计算之根据;解决问题时,只关注答案是否得出,不去想思考之路径。本因再飞一会儿的子弹,常急急地中靶或落地。而当下这一小变,可能会促教师“大进”:要去深思学习内容的本质,往深里探。比如“小数加减法小数点对齐”,为什么?究其根本在于小数点对齐,就使得相同数位对齐,相同数位对齐,相同数位计数单位的个数才更轻松地加和减;要去明确课程内容的结构,往广处看。比如四边形的分类,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平行四边形中的一般和特殊的异与同;要去思考如何引学生真正地经历再创造的过程,往细里想。不仅发现因何而生,更要明确如何生长,怎样建构。
促进学生素养之育。数学学习意在何为?郑毓信教授说发展思维,课标中提及要培育数学核心素养,用学科的方式教学,新近许卫兵老师提出三个为了“为了素养而学,为了素养而教,为了素养而评。”数学是讲道理的,所以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以此学科的方式去创设学与教的活动,显然这才是前行的路。设想上述的判断题改为“小明说‘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一定是梯形’,你觉的他说的对吗?表达出你的理由。”于是,学生就不再是简单画个勾或叉就能过关,而是需要细细品读这句话,需要联系地思考所学的平面图形,需要举出范例、画出图形,比如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需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说明“这个图形它也有一组对边平行,但是它不是梯形,而是平行四边形,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如右图。”若能长此以往,学生就不再只是注目于结果,不再只是关心对错,会更自觉地问“为什么?”会更清楚地寻“是什么?”会更坚定地探“做什么?”不仅自己心中悟,还会设法将理解表征出来,将体会表现出来。当思维可视成为现实时,知识就较为稳固地扎根了,较为自然地生长了。
小改实能大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