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这个主题灵感来自于我昨天写的更文,分享到朋友圈有收到一些点赞的正反馈,我就很好奇为什么会比以前的反馈好一些,就想到昨天是分享了自己去图书馆的一些由惯性思维导致的小尴尬的故事,我就聚集到了【故事】关键词上,是不是人本性就是对故事有着天然的好感与好奇呢?于是用了自己当下能想到的一系列因为故事的缘故而带来不错反馈的例子。
1、吴鲁加老师今天的更文: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在没有读吴老师文章之前,我再设想让我写这样一个主题的文章,我估计会很抓狂,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这样一个主题。
拆解吴老师的文章,读起来轻松易懂且又有深的感悟,原因是吴老师用了自己的亲身经历的4个故事举例来讲述他对【打开一扇新的大门】的理解,而我们跟着吴老师的故事代入到了吴老师的主题情境中,所以我们很能产生共鸣。
再想想我昨天的更文,也是通过一个个案例展现自己的惯性思维,所以用故事案例来写作可以将读者代入自己想要的情境中,读者更懂你表达的,也就更容易共鸣,更容易产生信任,因而会更赞同你的表达。
同理,我想起了之前学习的练习写作中的一个方法:拆解文章:全文观点-全文案例-全文总结,里面的文章拆解框架和用故事案例写作逻辑是相通的。
2、明白老师的更文:经常用微信截图案例
在这之前看到很多次明白老师用这种方式来写作,就觉得习以为常,自己并没有思考过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展现方式?这样展现的好处是什么?我可以有哪些借鉴和学习?(这估计就是无效勤奋和高效学习的差异,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信息就会觉得好,但不会再去深度思考,我就是典型的案例;而今天会突然灵感乍现多想一步,就会发现一个共通性,我非常感谢今天的这样一个觉察体验,不然我可能一直不理解进一步思考的感受和收获是怎样的?这种感觉像自己拿到一个钥匙打开了一个宝藏的秘密花园的惊喜感:尤利西斯有这样一个场景描述)
微信截图案例,这样的好处是:
* 案例展示:体现真实性、可信度,不是胡编乱造的,用案例做背书。
* 案例展示:我会感觉到老师运营的社群互动性很高。
* 案例展示:可以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洁说清楚,让读者看明白。
同样类似的案例:
* 营销广告文案:用学员的成功案例
* s老师直播的时候,用会员现身说法的案例展示
* 董十一老师直播的时候会连线学员
* 看到很多人拆解直播话术:我自己用了、我家人朋友用了举例的方式
* 大家常说的万能的:我有一个朋友系列写作方式
3、我最近直播的时候:讲益智早教主题,我用案例讲的时候会在线人数多,而讲究知识点没有很多人停留。
之所以会有这种数据的呈现,知识点是枯燥无味的,且很难让人理解,而实际的案例,可以让用户感受到效果,让人有一种收获感,一种拿来就能用,也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自己照着做就可以达到案例中的效果,这也是人性的弱点:即时满足感。
同样类似的案例链接:
乐嘉老师的性格色彩,就是把知识点融入到各个案例之中,大家听完后干货满满,不说全理解,至少是能对着案例依葫芦画瓢,收获感是立竿见影的。
案例会给大家一种代入感和认同感,觉得案例就是一个解决方案,可以把他们的问题搞定,这样转化率就会高。
4、人天生就喜欢听故事。我们常说的:
* 我有酒,你有故事吗?
* 我们喜欢看人物传记
* 孩子喜欢听各种故事
* 会讲故事的历史老师更受欢迎
* 罗胖的跨年演讲都是讲各种商业故事
5、举例子故事型思维更符合思考习惯
* 费曼学习法,让我们将复杂的知识用通俗打比方举例子的方式让对方明白
* 构建知识体系:也是让我们学会举一反三代入思考,举例子讲故事
今天生财日历的主题:如何打破自己的认知盲区?
日历中分享了3个方法:
* 打开自己,学会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
* 改变生活周遭的环境,从不同的人那里获取信息
* 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说到第一个方法:
比如前几天看明白老师的更文,发现自己很容易陷入两种极端的认知里,看了评论我突然醒悟多维度看问题才不会极端
说到第二个方法:
我想起了整理提问系列的文章资料,有脱不花老师教我们如何向高手请教的10个问题清单,有罗振宇《巨人的方法》这本书,作者邀请了132个名人,回答作者提的相同的问题的11个问题清单,这样我们就可以获取多方面的优质信息进行筛选,去伪存真,提炼精华,为我所用。
第三个方法:
我没有完全理解,我自己的想法是积累一些被认证过的经典的正确的思维框架,当遇到事情我们套用框架进行思考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