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导演的《芳华》,一上映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应,有褒有贬。有人感动于刘峰的善良,有人动情于那段当兵的岁月,也有的人觉得故事平淡,有人看的是真善美,有人看的是青春与命运……
每个人心里都有不一样的芳华,但其实,最让我感动的不是人物也不是故事,而是这场战争、这段尘封了许久的历史终于被人想起了~~
当影片里那些我从小就听老爸经常唱的歌声响起,我知道,虽然他们被遗忘了很久,但没有被忘记。那些人,那些事,那时的青春芳华正是我们父母那代人的缩影和命运,这是我们父辈们的故事……
对于那场战争,很少有人知道,尤其跟我同龄的人更没有人知道,特别是对于小时候的我们来说那场战争就好像是古希腊的传说一样天方夜谭。
从小我就知道,我的爸爸和其他人的爸爸不太一样,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有爸爸的战友叔叔们对我和姐姐说“你爸爸是战斗英雄呢,你们一定要好好孝顺他。”也经常听老爸讲起战斗的故事,但对于当时懵懂无知的我来说,战斗或者英雄离我都太遥远,在我有限的认知里,战争只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那些过去了很久很久的事情,英雄就是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那些存在于书本里已经不存在的人。我不懂到底什么是战争?什么是英雄?
直到我上初中的某一天,家里来了一些客人,一位年纪稍长的爷爷见到爸爸非常激动,他说二十年没见了,他凭着记忆中留给他的地址辗转找到家里,只想看看他当时采访的小伙现在过得怎么样,纯真的爱情是否还在继续。也就是那天我才知道原来所有的故事都不是传说,叔叔们也没有骗我。也在那天我才看到那本红色封皮、记录了这场战争故事的册子,以及那些军功章。
册子里的内容与其说是故事不如说是纪录片,真真实实的记录了那场战争,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被称为孤胆英雄的傣族小伙,岩龙,19岁……我现在已不记得他照片中的样子,但是我还记得他的白发母亲在他的烈士墓前泣不成声的照片,隐约能看见墓碑上“永垂不朽”四个字……
从那时候起,我开始厌恶和反感一切战争,万分庆幸也倍加珍惜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
也许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被父母说是捡来的经历,我也一样,小时候爸爸经常跟我们说:“你们是我从越南捡回来的。”那时还小的我在他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只能怀着忐忑无法反驳,差一点就相信了,到后来上了小学学会算术,当爸爸再开这个玩笑的时候,我理直气壮的跟他说“别骗我啦,如果我们真是从越南抱回来的,那我们要早出生多少年,年份明显就不对,骗人也要有点水平。”每当这时,爸爸总是露出宠溺又有些无奈的微笑不说话。直到有一次和爸爸一位战友叔叔家吃饭,大人们喝到尽兴聊起当年事,阿姨跟我们感叹了一句:“如果你爸爸和叔叔当年没有捡回这条命,哪还有你们四个小闺女啊,所以你们四个人的命都是他们捡回来的。”那时,我才反应过来,原来爸爸说的我们是“捡来的”是这个意思,如果当时“差一点”,那哪里还有我?我万分庆幸在那场战争里老爸能回来,这种感觉在那年爸爸从麻栗坡扫墓回来更强烈。当我从他拍的视频里第一次见到那个烈士陵园,看到那些只有十七八岁但是永远只能沉睡异乡的战士们。我不知道用什么来形容心里那种瑟瑟的感觉,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看到视频里一群男儿在战友的墓前流泪的时候,真的是“只因未到伤心处”。突然理解记忆里老爸要回老街和麻栗坡看战友的执念,小时候对他们战友们一凑在一起就容易喝醉的嫌弃也释然了,他们以他们的方式珍惜着拥有的生活。
电影里的回忆也许会让故事带上一点点光辉,可现实大多都是刘峰“残了”何小萍“疯了”的伤痕累累。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这场战争过后就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没有人提起,也没有人记得那些祖国需要他们在哪里,他们就出现在哪里的热血青年们。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之后,他们继续平淡而艰难的生活中。青春和牺牲哪有什么永垂不朽,不过都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罢了,徒留家人的悲伤和回忆。
影片的最后,刘峰说:“什么样叫过得好呢?那就要看和谁比了,和躺在这里面的战友,那我肯定是好的…”这句话,老爸从麻栗坡扫墓回来,也说过。
电影的最后旁白是这样说的,“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我觉得这才是电影想要表达的。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当你认清生活的残酷以后,还依然热爱生活。”虽然有一段时间他们被遗忘了,但是他们仍然以他们的方式坚强的生活着,依然热爱并教育他们的子女也要热爱他们的祖国,这样一群善良、可爱的人儿们,祖国又怎会辜负他们呢?
善良就是开在心中的一朵花,它虽不一定能带来大富大贵,但一定可以带来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让人平安顺遂。在我心里,他们都是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