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其实并非像字面意思那样说的是一个塔,而是一个地方,具体的位置是现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它不仅流放女犯人,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只要是犯罪的人都可以被流放到宁古塔。
流放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我们先从以下几位文人的描述中来了解一下宁古塔的自然环境:
王家祯在他的《研堂见闻杂录》称:“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吴兆骞在给其母的信中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击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方拱干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清人徐釚在他的《南州草堂集》中,也对宁古塔有生动的描述:“宁古塔垂二十余年,白草黄沙,冰天雪窖,脚之李凌、苏武,犹觉颠连困厄也。”
这些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写出了宁古塔的可怕,那么清朝时期的宁古塔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为何会让人感到如此害怕?
宁古塔名字的由来
在满语中,“宁古”表示数字“六”,“塔”就是汉字“个”的意思,所以“宁古塔”翻译为汉文就是“六个”。
宁古塔流人吴兆骞之子吴桭臣在《宁古塔纪略》中说:“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另一流人杨越之子杨宾两次来宁古塔探亲,他在《柳边纪略》中说:“宁古塔之名不知始于何时,宁古者汉言六,塔者汉言个。”
宁古塔源自宁古台,意思是“六个”,本来并无异议,但后来竟与清太祖的“六祖”联系起来,相传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曾居此地,故称其地为宁古塔贝勒,简称宁古塔
为何宁古塔会令人如此可怕?
宁古塔,在清朝时虽然属于爱新觉罗家族的龙兴之地,但是此地地理位置偏僻,长期以来都很难得到开发。清朝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后,虽然长期在北京住下了但是对这块龙兴之地他们一直记在心里,舍不得放弃。
清朝时期的东北并不像现在,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得到开发。那时候即使天气再寒冷,屋子里面也没有暖气,所以常年处于冰封之地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尤其是广东福建地区的人更是无法想象。宁古塔所在的地区,由于常年处于冰封状态,农作物生长困难,粮食供应紧张,导致宁古塔所在地区人烟稀少。与之相对应的是,这里的环境很适合毒虫猛兽生存,自然环境危险重重。所以流放到这里的犯人不仅惧怕恶劣的环境,更担心这里的野兽会让自己死于非命。
从以上几位文人的作品描述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到当时的宁古塔自然环境是多么的恶劣。所以这边塞苦寒之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就成了令犯人害怕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原因就是路途遥远,很多犯人可能就直接死于流放途中。
流放在古代也是一种处罚较为严重的刑法,犯罪之人一般都会被流放到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蛮荒之地。明清以前的朝代,很喜欢将犯人流放到广东、福建、四川、海南等不毛之地。宋朝大文豪苏轼就曾被流放到儋州,在那里生活了好几年,至今还留下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等等东坡佳话。儋州在当时就属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水浒传》中的武松、林冲、卢俊义都有被流放的经历。
清朝时像广东、福建这些不毛之地都已经得到很好的开发,再将犯人流放到这里就不合适了。毕竟不是让犯人来享福的。所以清朝的龙兴之地东北地区尤其是宁古塔就成了流放犯人最为理想的场地。
宁古塔距北京有3000多里地,在那个时代根本就没有飞机、火车之类的交通工具,即使常见的马车,犯人也享受不到,只能靠自己的两条腿去走,这一点看过《水浒传》的朋友想象林冲被流放的场景就知道了。
此去3000里,全靠两条腿而且一路上全都是坎坷。东北一旦入冬便是冰天雪地,可想而知一路能成功到达宁古塔该是多么的艰辛。就像吴兆骞在给其母的信中写道的那样:“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击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况且犯人不一定是从北京发配的,如果是从广东、福建等地被流放到宁古塔,从中国的南方靠两条腿走到最北方,那得走多长时间啊,很可能没到宁古塔犯人就死于路上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受到押解的差役的压迫。
想想《水浒传》中林冲、卢俊义被流放时那两个差役是怎么对待他们的。一路上,两个差役变着法的迫害林冲,用滚烫的热水给他泡脚导致他脚上全是水泡,而且还要正常地赶路,如此伤痛对他该是多么大的折磨。
换位思考一下,犯人被流放三千里,负责押解的差役也要跟着走三千里,虽然说一路上差役的条件要比犯人好的多(至少不用带着枷锁),但是要经历的跟犯人一模一样,相当于自己也被流放了。心里怎么能好受。如果不打点一下差役,在押解的途中很有可能会受到差役的虐待(已经是被流放之人了,差役也就没有什么可顾及的了)。
这些因素加起来,犯人如果听说自己要被流放到宁古塔,怎么可能不害怕。
犯人被流放到宁古塔后要干什么?
当然将犯人流放到自己的龙兴之地,清政府还是有自己的考虑的。一是既然是犯罪流放,当然要去受苦,黑龙江宁古塔属于苦寒之地,不习惯这种气候的外地人发配到这里简直是活受罪;二是作为满洲人的龙兴之地需要人口去建设,让犯人们去建设这里,死了也不心疼。
所以将犯人流放到宁古塔并不是让他们单纯地去宁古塔受罪,还是要他们干活的,那他们要干什么呢?清朝有一句话叫:“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
所谓的“披甲人”就是受降后披甲上阵为统领部族征战讨伐的人,地位低于一般军人,高于奴隶。与披甲人为奴也就是说这些犯人被发配到宁古塔以后成为披甲人的奴隶,供他们使用。
犯人到宁古塔后既没有人身自由,也没有半点尊严,主人可以任意剥夺他们的生命而不受惩罚。即便是犯人的后代,也没法摆脱为奴的厄运,世代都将是披甲人的奴隶。而且他们要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很多不堪忍受折磨的犯人都逃跑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犯人都干繁重的体力劳动,如果自己本身有点才艺或技术的话可以在宁古塔过得好一点。吴兆骞就被宁古塔将军巴海聘为家庭教师,专门教授他的两个儿子读书。绍兴人杨越靠着会做绍兴小吃,在宁古塔做起了生意,后来生意越做越大,过起了人上人的生活。然而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
所以恶劣的自然环境加上糟糕的社会条件使得当时的犯人们,一提到被流放宁古塔便心惊胆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