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朋友问我拖延症怎么破,最近我好像也处于拖延模式中呢,呵呵。春节过了过元宵,元宵过了过日子,春光明媚的时光眼瞅着越来越近了,我一直处于节后慵懒状态中,懒懒地舒服着,不愿意进入工作模式。拖延是有意义的,有时间要么找空跟你聊聊拖延(想起有个朋友的工作坊邀请我无论如何去给伙伴们做几堂心理沙龙,我就又想再拖延一下了,哈),你们会想听么?
前两天看到一则小故事,说的是奥黛丽·赫本如何拒绝一个不喜欢的编剧的一个不喜欢的剧本的轶事。故事很简单(详见下文),不过却看到了奥黛丽·赫本美丽的容貌下面,还有一颗智慧而自由的心灵。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上一些拎不清的人,他们会纠缠着我们,令我们感到苦恼不堪。心理学里会将这一类人表述为“人我界限不清晰”的个体,事实上,这类人自己也是比较苦恼的,当然如果你遇上他自己纠结,却光让你纠结的人,你得小心了,这已经是人格层面的问题,那就比较麻烦了噢。
而另一方面,作为个体的我们自己,在面对纠缠的时候,生出的种种不愉快,有时候也有我们自身的原因,因为我们自己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想象、各式各样的顾虑,甚至有些是担心自己在别人那里留下的印象,最后不得不牺牲了自己的自由和舒畅。
作为一个社会化的种群,我们是被“教化”的那一类生物,从我们出生以自我需求为导向,成长中受到父母的约束和影响、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成长的代价是自我受到了许多的压抑,甚至被的比较扭曲,这一方面是适应生存环境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自我丢失的代价。
在成长中如何提升自我的能力,如何在可以控制和接受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解放自我,是一门值得我们一生学习的课程,很多人通过自我的学习达到了自我解放,也有很多人通过专业的心理帮助去了解自我、释放自我,得到更多的成长机会,最终再回馈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得到更多的空间和自由。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在不能够了解自我,又无法看清他人的行为模式的情况下,在人际互动中苦苦地挣扎着。
就如奥黛丽·赫本的这个故事里相似的,在人跟人沟通时,大多数人能感受到那些未经语言表达、而“藏”在声音、语调、表情等细节里的微妙差异,和理解言语的内容相比,这一点会在更大程度上对特定讨论的成功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只会固执地抱怨说“但你曾经说过…”“你应该是那样的…”——换句话说,他只能在一个具象层面上做应对;那么,他在人际互动中,对所有试图向他传递复杂多重信息的行为,就会产生迷惑。他的人际关系也会遇到各种困境,最后再回馈到影响他的心境,然后就是生活苦恼,最后甚至心理困扰。
如何清醒地面对这种人际干扰,如何智慧地应对这种人际困扰,是需要以自己的自我功能的完善为前提的,古人讲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精神境界向往,但对于一个心理成熟的人而言,分清物喜,学会己悲,更是一种水平。
以《罗马假日》经典传世的奥黛丽·赫本,是英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家喻户晓的影星,很多电影公司、导演、剧作家都期待与她合作。有一次赫本收到英国二流作家贾斯汀的剧本,在前言部分,贾斯汀先是大大夸赞了一番赫本的演技,接着称剧本“是为她量身定制的”,如果赫本能出演女主角,“一定会再火一把”。
赫本看完剧本后,感觉很糟糕,她不认为自己适合出演女主角,便提笔回复道:“尊敬的贾斯汀先生,谢谢您的抬爱,为我撰写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剧本,只是……”写到这里,赫本停下了笔,她是一个率直的人,觉得自己不该只说恭维话。
为了不违背本心,她决定重写:“贾斯汀先生,你的剧本,我反复看了几遍,但还是未搞懂它的深意……”写到这里,赫本再次停了下来,觉得还是没有把话说清,对方可能会继续纠缠。
于是赫本又重新写了一遍:“我见过很多糟糕的剧本,但从未见过如此糟糕的,它太混乱了,让人脑子发晕,连想死的心都有了。”这是赫本对该剧本的真实看法。但她想了想,觉得这样写还是不合适,因为太伤人了。
于是赫本决定最后再写一次:“承蒙厚爱,不胜感激,剧本很好,只可惜近两年来我的档期全都排满了,实在抽不出身,希望日后有机会合作。”虽然还是在撒谎,但终归是一个善意的谎言,赫本觉得没有比这更好的回复了。
后来,赫本跟一位闺密谈起此事。闺密笑着说:“看来,你也是个大俗人,到底还是没说真话,把最后一封信寄给他了。”
“哦,不,”赫本回应道,“我把4封信都装进了同一个信封,然后寄给了他,他爱读哪封读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