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养生,不得不提到《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影响颇深。甚至可以和《易经》、《道德经》媲美。中医源于《黄帝内经》,但黄帝内经绝不仅仅是一本医书那么简单!
黄帝内经开篇就是黄帝和岐伯的对话。黄帝问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问他老师:“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能活到百岁而动作还不衰老呢。今时(黄帝时期)之人,五十岁就开始显衰老相。两者好像不是生活在一个环境中一样。现在的人难道失去了养生之道了吗?”
黄帝时期竟然还分上古、中古,近古时期?难道中华文明不止是从炎黄时期开始的吗?或许不是上下五千年而是七千年或更久远吗?呵呵,当然这不是本文要探讨的话题,暂且不论。
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这句话有的人认为是活到一百岁时,还很健康。如果按照这样解释,那上古时候的人岂不是能活到一百三,一百五十岁吗?春秋皆度百岁应该指的是那时候人的平均寿命。也就是说上古时候的人活到去世的那一天,人家也是形体不衰的。人家不是病死的,而是到寿了。这一点其实不难理解,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特别是前些年,有些老年人,身体没啥疾患,前一天还干家务活呢。第二天早晨家人一看没呼吸了,最重要的是逝者面容祥和无痛苦状。而且有的老人还知道自己将要故去提前告知子女。这些都叫喜丧。老百姓说这是修来的,是上辈子积大德了。也就是下文中岐伯说的:“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能活到天定的寿禄,形不衰,神不散。
那么黄帝说的“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是不是说黄帝时期的人只能活五十多岁呢?当然不是。黄帝时期的人应该至少也能活个七八十岁,甚至也会有百岁乃去的人。但是这些人的“百岁乃去”和上古时候的“百岁乃去”意义可是不一样的。因为前者的百岁乃去是身无疾患动作不衰的走了。后者估计就是病病殃殃的,赖赖唧唧的,凑合活到天年的。一样是活着,生命的质量可是天地之别。
且说轩辕黄帝时期的人就已经半百而衰了。五十岁,形与神已经不匹配了,就像现在的年轻人,明明才十八,可是神态就像八十一样,眼神无光,萎靡不振。现在的人,您说是几十而衰?我十年前说过现在的人是三十而衰,因为那时我身边有些三十岁左右的朋友就有得各种慢性病的了。腰间盘突出、痛风、胆囊炎,肾结石等这些病都很常见的。
可是就在前几天,我去修车。偶然听两个学徒的小孩聊天,他们当时正在谈喝酒喝多的话题。我开始大发善心的给他俩大谈养生之道。当然就是老生常谈的那几句谁都听过的话:“小兄弟,你们现在年轻,身体好,所以使劲的糟害身体,等到你们到了四五十岁时,身体不行了,病都找上来了,那时你就后悔了……云云”。您猜那俩个小弟怎么说的?其中一个十九岁的小弟抬头撇我一眼说:大哥,我现在就有胃病了。接着十七的男孩吐了个烟圈淡淡的说:“我现在就有严重的颈椎病。”我当时竟然,竟然无语了……
古人半百而衰,今人三十而衰,二十而衰,有甚者还没成人呢就开始衰老了。我们对比上古时期和黄帝时期还有今天有中国特色的共产主义时期的人衰老的年龄差别。主要是通过这鲜明的对比,让各位思考思考一下这其中的原因。同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是否想要改善一下自己“活着”的质量呢?
轩辕黄帝为他国土内“半百而衰的民众”不懂得养生之道而忧心。因此请教他的老师—岐伯,并记录下全部的对话内容,希望把养生之道流传于民间,一方面可以提升人类社会的道德,同时还能提高民众身体素质!
相比古代贤明君主,现代的执政者大多更关心的是自己手中的权利、利益!社会发展方向也多注重物质文明的建设,很少注重道德与精神层面的建设!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一定是相辅相成互相匹配,社会发展才能长久!如果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速的发展但是精神文明跟不上甚至道德标准急速的败坏滑落,那么人类就很危险!可能天灾人祸就会层出不穷!
相比古代,现在的人,何止是不懂得养生之道,很多人简直就是未闻过养生之道。甚至认为养生是有钱人才敢想的事,把吃昂贵的保健品、补品或瑜伽、健身等这些视为养生的代名词!还是把养生简单的看作是物质层面的东西了!这也难怪。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整天学的几乎都是考试能够提分的文化课,课外读物也大多都是管理学、交际学、经济学之类的经商赚钱之道。文学作品受欢迎的大多都武侠的、心灵鸡汤类的!又怎么能接触到真正的养身之法呢?
言归正传,下面我们看看黄帝的师父岐伯怎么回答他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数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数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枉作劳”这几句话是对不同层次的读者讲的,既是分层的又是一个整体。你读懂了其中的任何一句并实践去做了,慢慢你就能理解之前理解不了的那几句了。圣人不讲废话,一字千金,哪怕某一句话你读懂了,做到了,都会受益终身的。
可能有些朋友会觉得什么“道”啊,“阴阳”啊,“数术”啊,这些都是玄奥难理解的东西。当然,我也只初中毕业而已,才疏学浅,对这些玄奥的理论也是略懂皮毛而已。但是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入手,然后再反推,把下层的道理弄明白了,就容易理解上层次的道理了。
当然明白了不去做,不是真明白。做到了才是真明白了。有些道理,你看字面是一层意思,你熟记在心又是一层意思,等你做到了,你发现这意思和你之前理解的又不一样了。道理可能谁都懂,但做到才是高人。
那我们先看最好理解的最后一句:“不枉作劳”。朋友圈流行一个大家感同身受的段子:“前半生拼命赚钱,后半生用钱买命”。这句话几乎概括了近代中国人生活的现状。欲望的膨胀导致了现代人价值观的错乱,错乱到明明知道不对的,但是就是身不由己,比车子、比房子、比职位、反正啥都比!但是很少有几个比善良,比道德、比修养,比诚信,比厚道的,人已经逐渐的在物欲横流中迷失自己并随波逐流.....真的很危险!
当然多赚些钱,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是没有错的。但是如果以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我说那就是本末倒置。因为你追求的物质生活丰富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你这个肉身享受的吗?可是你看他,为了车子,房子,有的人同时打几份工。有的人加班加点熬通宵。有的人带病工作……最后钱是赚来了,可人体已经造废了,何谈享受二字呢!不枉作劳的一层意思就是让身体吃得消,受得了,力所能及,劳逸结合。不过度的去消耗身体。
当然“不枉作劳”还另一层含义,就是不做不正当的职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嘛。既然取之有道,自然你的这个财也就能守得住,花的安心,长久。民间有句谚语:喝凉水,使脏钱,早晚是病!善因结善果,不善因结不善果,这肯定是丝毫不差的!
能够做到不枉作劳的人也一定是懂得知足,知止足的人。知足,不是消极,是知道自己能捻几颗钉,知道适可而止。知道度的掌握。不妄取不妄求!孔子曰:知足者,天不可使其贫。我们暂且不讲那些大道理,我们如果有个健康的身体,每天就去扫大街赚钱,也能让自己最基本的衣食无忧吧。但如果身体出问题了,恐怕给你钱给你摆面前你都没有力气去花!几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就得个重感冒,满汉全席给你摆面前,恐怕你都懒得瞅一眼!没有胃口也没有心思吃!
起居有常,食饮有节。这两句见字知意,都懂。可是都懂却又未必都懂。吃饭睡觉本身就是人与生俱来就会的。但注意这里面重点强调的是有常和有节,也就是守规律和有度。宇宙运转是有规律的,自然界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四季、昼夜的交替都是按时按规律在运行。这规律不就是自然之“道”嘛,之前提到的取之有道也是“道”。这按时不就是“数”嘛。起与居就是静与动,对应着夜和昼,阴和阳。起居有常,动静相宜,体内的阴阳才能均衡!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数术。是不是一下子就明白了大概了呢。
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这就是顺道而为,那就不会出问题。该睡觉时就睡觉,该起床时就起床,不能睡多了。该吃饭时就吃饭,也不能吃多了。这就是有常和有节,也就是有规律和有度。孔子的中庸之道讲的也是这个“度”。“中”者,正也,不偏不倚,不多不少,进可攻,退可守,可上可下,回旋有余地。当然这个中可不是人们认为的世故圆滑。中医也无处不体现这个“度”字。人参大补也要按照剂量服用,细辛有毒用量正确也能治病救命。《黄帝内经》中的“五劳所伤”中所讲的:“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都在讲适度,不能过度。
可看看现在的人,完全是反着来的。起居无常,食饮无节,过度消耗身体。明知道熬夜不好,天天熬。明知道冷饮伤身体,天天吃。明知道久视伤神,手机天天刷快手抖音,打游戏!反正就是把坏的行为当成习惯去做!跟古人讲的养生之理整个一个大吊个!据说按照周易推演到现在正是阴阳反背的时代。现在您应该多少知道为何现在医院人满为患的原因了吧。当然,这仅仅是表层原因。以后我们试着从《黄帝内经》里面探讨一下更深层的原因。
日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