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删减减,第一句话不知如何起笔。
为了上好这一节课,我们整个团队修改了不下5次教学设计,一直在苦恼如何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无缝融合,最终敲定了6月2日的版本。
这节课的重点是借助表格,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掌握复述的方法,难点在于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裁缝和顾客对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所以在突破重点之时,我们设计是通过一个任务表格来帮助学生梳理、分析故事发生的内容,让学生在小组内每人寻找一天对应的内容,节约时间的同时达到学习效率最大化,让学生在通力合作完成表格时,通过老师的拍照展示对比学生的作品,制造冲突,引发学生新一轮的讨论,最终达成一致,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重点。
就在此时,问题就出现了,这个班没有小组讨论的习惯,当教师的任务分配下去以后,群龙无首,每个人都在从一天开始寻找,在规定的时间3分钟内,就造成了很多同学没有完成表格。时间到了,为了接下来的学习任务,我只能在少数完成的小组内拍了两张图片上传。
这两张图片是我在巡视过程中,可以拿出来作为样例的作品,但与我们设计之初的预判不符合,这时能怎么办呢?我当场调整教学策略,在两张照片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共性的地方,那就是急性子顾客的要求,大家都能做对,所以这部分我就一笔带过。而表格中的另一行慢性子裁缝的反应成为了教学突破点,我顺机在学生的生成中引导学生要关注文本,抓关键词来概述裁缝的反应。
就在这里,我突然想到自己在上课让学生粗读完文章后进行过一次投票,有没有读完课文。学生反馈的信息是还有60%的同学没有读完,在前期已经让该班的班主任布置下去,读课文至少5遍,但如果做到预习任务完成的话,在第一项的投票中,就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这时的我其实应该就要开始调整教学策略才对,调动起她们的活跃度参与度,不至于导致后期有部分学生跟不上学习任务的设计。
此刻写起反思,还是觉得自己的教学经验少,灵活应变的能力差,没有让数据真正为课堂服务,使得课堂的遗憾又多了一分。同样遗憾也出现在结尾,我让班内两组同学角色朗读后,应该要弄个评价标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真正做到教学评一体化。
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仍是我要探究的,我下一步前进的方向就是加强对学生数据的处理,提升课堂随机应变的能力,让数据真正发挥出功用,摒弃为了技术而技术的低阶思维。同时,为了避免小组讨论失衡的状况发生,我也要在自己的班内制定一套组内交流机制,第一就是规定组员序号,明确任务分配;第二采用秒表计时的方法或者教师随机提醒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不能将小组讨论变成学霸的一言堂,每个人都要轮流说;第三传递倾听也是一种美德的理念。有遗憾,但也有收获。期待自己能落实理念的同时,提升教学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