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首先要完成个人的职业化的转变,这个职业化不仅仅是穿着职业化就可以了,有些行业如技术类行业穿着很休闲,但是金融等商科专业的学生,对职业化着装的要求会更高。
最重要的是,大学生初入职场的职业化是要完成个人的角色转变,今天我们来聊一聊那些你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
大学生从学校到用人单位,要面对环境、人际关系、专业技能等各种变化,要尽快完成自己到职场人的转变,迅速适应职场。所以,用人单位都会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培训,其目的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转变自己的角色。但是,有些学生转变较快,能迅速适应职场,开始发挥自己的优势,而有些人则各种不适应,甚至开始抱怨,是什么拉开了彼此之间的差距呢?
1、 结果导向
职场中,你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不仅仅以过程为导向,同时要有结果。诚然,你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对细节的关注一定也会影响他人对你的评价,从而影响你的发展。
比如,一名学生在券商工作,因为有大量的材料和文档需要查看,以往的同事都是把这些材料堆在地上,堆起来有一尺多高,看起来很费劲,当他负责项目的时候,便把这些材料进行了归类整理,让自己和别人都看起来很方便,也很舒服。这自然会影响领导和同事对他的评价,这种小事一点点多起来,就会给人一种你值得信赖的感觉,领导愿意交代给你任务,同事愿意和你合作。在职场中,你细小的行为都可以表明,你是怎样的人。
但不得不说,只注重过程却没有结果的任务,在追求利润的企业中,几乎是没有意义的,即便这过程中你可能非常辛苦。在金融行业中尤其如此。暂不谈企业是否会愿意留用或重用这样的人,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别人可以通过一个个“小”的结果,向前迈进,提升迅速,而那些没有聚焦结果的员工,反而容易顾此失彼,成长较慢。
也许在学校里,你可能需要做好的就是一件事,可能还会觉得自己时间不够用,你可以说,“我虽然没有通过**考试,但是我学到了知识”,这就是所谓的“以考促学”;你可以因为有自己的安排,所以老师让你做事情,你说没时间就拒绝了。但是步入职场,你需要同时处理的事情非常多,而且不幸的是,你常常都不能拒绝。甚至有些并不是你的本职工作,你也要尽力去完成,如果不能学会“结果导向”的思维,即便你能力够用,也很难同时让几件事都产生比较良好的结果。
必须提醒的是,“好”学校毕业的学生尤其如此。这类学校的学生多数有“完美主义”倾向,因为在乎过程中的细节,而无法更好地聚焦结果。请记住:先完成,再完美。
2、对自己的成长负责
在学校里,人际关系相对单纯,你的事情有老师、辅导员和同学帮你着急,但是进入职场,你需要对自己负责。这个“负责”不仅仅是你要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承担一定的责任,也要对自己的成长负责。
有些刚参加工作的人会抱怨,“我不会做,而且没有人带我”,“身边的人都不愿意告诉我,问了也爱理不理,我也没有办法”。在学校里,你很容易就得到别人的帮助,甚至有时不用你自己开口,帮助就主动送上门来了。可惜的是,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在职场中。第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需要去完成,无暇顾及他人:第二,同事之间,说到底是竞争关系;第三,也是最残酷的一点,别人雇你来是让你赚钱的,不是让你发展的。没有人有义务帮助你去成长,除了你自己。
只要明白了这几点,你就会知道,与其花时间抱怨和郁闷,不如多思考一下怎样通过更快速的方式成长起来。我不是说你在工作中想要成长就不需要他人的帮助了,但帮助已经不再是学校里那种”富足资源“,而转变为一种”稀缺资源“,这就意味着,需要你主动去争取。
3、 公平是自己争取来的
在学校里,你可以要一个公平,凡事你都可以问一个“为什么”,你问老师、问辅导员、问学院领导,你还可以写校长信箱,工作以后,你可以去问谁呢?你不理解为啥某人不比你能力强,却总能获得更多的机会,你抱怨公司的制度不公平,领导不公平......但是,你确定你看到了事情的全貌吗?是不是有哪些因素是你自己没有考虑到呢?
就如上文所说,如果“帮助”这是一种“稀缺资源”,那么为什么别人可以争取到更多的机会,而你无法?能够和你进入同一家公司、坐在你周围的人,在业务能力上都相差无几,但是如果你希望在组织中快速成长起来,只有靠争取到更多的“机会”来锻炼自己,你甚至要通过“刻意练习”来补齐自己的短板,一个总是得不到锻炼的人,你很难就地成长起来,除非你可以通过继续攻读学位、考取含金量很高的资质证书转行跳槽,但据我的了解,只有个别对专业性要求很强的行业才会看重这些。那么,向掌握着“稀缺资源”的人寻求帮助,这是你在个人职业成长中不得不解决的难题。
但是做到这一点,似乎非常困难,不要说职场菜鸟,就是入职多年的人都不得法。也许你知道自己的“短板”在什么地方,但你不愿意去触碰这个部分,毕竟没有人会愿意去做、而且还刻意的、大量的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也许你愿意去尝试,但是不知道如何寻求机会,让自己得到锻炼;更不知道如何能稳定的、持续性的维持这种机会的供给。
其实,这所有的困难都可以归结为动力不足。一个人要认清现状、转变思维、采取行动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有信心、有底气去做尝试;另一种情况就是遭受挫折,而且这种挫折要足够的痛,有些人虽然痛,但他可以忍受。前者在成年人的世界,几乎是可遇不可求的,倒是那些工作的不开心的人需要思考,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你是如何忍受这样的状态到今天的?
4、行业和岗位的差别越来越小
在校生主要完成的任务是学习,这可以比喻为职场中的”本职工作“,但学校和职场不同的是,在学校里,你可以选择我只从事”本职工作“其他一切不闻不问,这件事情你自己便可以完成;但是职场中,工作任务常常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单独完成的,你除了要了解自己的工作的流程,也需要考虑其他同事所做的工作内容、流程以及和自己工作的关联,否则,你不仅可能无法出色完成本职,还可能会面临职场人际关系的问题。
这么说来,其实岗位和岗位之间的界限越来越小了,如果还抱持着“我只需要做好本职,不需要了解别人的岗位内容”,或者“我就打算一直从事一个岗位”的想法都会限制自己的发展。因为组织对人员的安排都是从整体上统筹的,如果你对岗位之间的区别不自我设限,你甚至可以从非核心的岗位走到核心的岗位,那些从做公司前台到进入公司的核心部门的例子,不是空穴来风。有甚者,你是否具备协同不同岗位的意识和能力,是你最终能否走上管理岗位的重要因素。
举一反三,一通百通,一旦能在公司内部不同岗位之间游刃有余的人,就可以将自己培养的意识和能力迁移到其他行业中去。所以,有些人总是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找到更好的发展平台,而有些人却在原地踏步,很难突出重围,关键是没有培养出这些可迁移的意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