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一颗追求卓越的心读完了这本由安德斯·埃里克森撰写的《刻意练习》。对里面所提到的各种提高能力、发掘潜能的方式,感觉一半相信,一半怀疑。相信的是多年学习生活中已经践行过却没有被高度总结的,怀疑的是书中说的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不过按照走出舒适区的思路,我们还是应该抱着批判的心态去试一试。
有目的的练习
书名为“刻意练习”白话讲就是做“有目的的练习”。要改变以往的低头练习的模式,提高自己的练习效率,从而加快自己到达“大师水平”进程的步伐。完成阅读后,我认为做有目的的练习的主要分为一下三个步骤。
知道自己要什么
相信大家都做“把过程当结果”的事情。遇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就很开心的努力去做,做着做着目标不要了,结果剩下的只有自嗨了。这种行为虽然极大的愉悦了我们自己,让我们爱上了工作,但是结果往往不如人意。这样的事情是我们往往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但是还是无法做好一件事,让自己自信心受挫,久而久之,一蹶不振,不思进取,认为很多事情都与我们相距甚远。为了避免这种无用的努力,我们需要时刻明白自己要什么,不要在高喊“重过程,轻结果“了,随着年纪的增长,我愈发的觉得这句话是哄孩子的,老板从来不会跟你讲过程的,有结果就有工资,没结果就请滚蛋,社会就是这么显示。
知道要的东西的样子
要明晰自己所期待的结果的形象,书中叫做“心理表征”。就是说我们在做练习时,要时刻构造我们的目标,去想象他应该有的形态、颜色、味道、触觉乃至于灵魂。通俗点讲,就是通过反复的练习将正确的步骤、结果印在脑子中,然后再重现出来。如何做呢?那就是第三步要说的了。
及时修正方法
唱高音美声,那么帕瓦罗蒂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写毛笔字,王羲之是我们求索的里程碑;那么当我们面对一个未成熟的事务时什么才是正确的心理表征呢?我想应该是观察同行业卓越的工作者,以他们为师,用他们的行为来构造自己的心理表征。在练习印证的同时,还要学会及时修正方法,因为方法都有其独特性,南橘北枳的故事数不胜数,所以要检验自己的心理表征正确与否。这对于一个领域的新人而言是十分困难的,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好的导师。请他们指点出自己的问题,帮助自己更加有效地练习,这也是名师出高徒现象的一个原因了。
怎么做?
走出舒适区
“舒适区”顾名思义就是让你感到舒服的地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为了锻炼新的技能,我们必须勇敢的走出生活中的舒适区,挑战越大,变化越大,但是不要太过。比如,每天晚饭后,窝在沙发里,喝着可乐,吃着薯片,看个综艺节目,生活的惬意且享受。但是为了给自己增加一个技能,我们必须放弃这些安逸,坐在书桌前去读书、笔记;当我们习惯了每天晚上的读书后,我们就应该尝试从读到写的转化,写一些感受,分享一些经验。渐渐地,通过勇敢走出舒适区的方法,从懒人变成读者,然后再变成了作者。但这种变化是需要循序渐进的,不能一蹴而就,要是想要一步从懒人越步到作者,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让自己雄心满满的努力后重归懒惰,现在教育学中常说的构建式教育貌似也是差不多的意思。在已有能力的基础上,拓展一步,不要超越自己的能力圈去搞事情。
找一位好导师
郭靖能够成为郭大侠除了他是《射雕》的男主外,洪七公的作用还是必不可少的。当我们想要锤炼自己的某一方面的技能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找一位好导师,然后坚持按照他的指导进行相应的练习,你的进步几乎会是可见的。但,好命的人毕竟少,我们也没有娇声喊着靖哥哥的蓉儿帮忙找导师;此外,现在很多领域中导师也不是那么明确,或者说卓越的人也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那怎么办?我想,那就要发扬刻苦钻研的精神了,最广泛的收集资料,然后多次,反复去试验方法,测试有效性。这也是我在读这本书时,困扰自己的问题。书中总是强调导师的重要性,但是第一个导师的导师是谁呢?恐怕还是他自己,所以,找不到好导师也没关系,我们还有“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名言激励着自己。
大时间周期的刻意练习
书中说:“耐心地、谦虚地保持大时间周期的刻意练习”,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说的再多,不如老老实实干一次。啥都不说,就是干!
一个小脑洞
人们乐于承认天才的存在是不是为其失败或者不努力而设置的心理减压暗示?欢迎各位发表评论~
妄图看一本书后成为大师,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不过还是可以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刻意练习然后提高能力。
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