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半年报披露的时候。
在半年报正式披露之前,上市公司往往会有一个业绩预告。不过预告毕竟是预告,属预测性数据,没有经过最后审计,与公司实际业绩间可能存在准确性上的差异。所以就会出现业绩预告与最终报告出现差异的可能。当相差较大时,公司或会在半年报正式发布之前,再发布一个业绩预测更正公告。这个虽然不多见,但也是上市公司正常的信披程序之一。
像这样:
再像这样:
又或者这样:
博信股份18日发布《2018年半年度业绩预盈更正公告》称,因公司部分客户在销售期后退回部分货物,导致公司 2018 年半年度营业收入冲减约 10,259 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冲减约 711 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冲减约 711 万元。
本是正常的信批程序,博信的这则更正公告格外引起了笔者的好奇。与其他公司的一般的业绩预告更正不同的是,博信股份在说明了业绩修改原因并表示歉意后,还加了这么一段“董事会将督促经营层及财务部门提高业绩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就本次公告更正事项涉及的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理,避免此类事项再次发生。“
说实话,这家公司挺实在的,业绩预测不准还要处理责任人。按理说,一般遇到信披瑕疵,公司都是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不会公开化。那么问题来了:这家公司内部是否不和,或者公司管理团队内斗利害,处理责任人是否意味着公司管理漏洞较大?由此,对于该公司的业绩,是否需要好好考证一下?
对于更正公告中提及的净利润等冲减,笔者有两个猜测:
一是公司为了冲量,在营业收入的确认上,或许采取了提前确认的方法(比如,有销售可退回条款的商品除非可以比较合理假设退货率,否则应该在可退回期满之后再确认收入),提前确认收入会虚增营收和利润。二是公司的产品可能存在较大瑕疵率,导致大规模不可预计的退货。要知道,这次冲减的净利润占第一次预告净利润的35.1%,这个比例可不小了。以上两点,对于公司来讲都是不利的,前者可追财务的责,后者追生产质量的责。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从二级市场来看,公司发布的业绩预告更正公告是在8月17日下午6点多,也即当日收盘之后。而在13日、16日和17日,公司均有大宗交易发生,成交金额分别为:999.88万元,1987.2万元和1889.32万元,总计4876.4万元。上述大宗交易发生的时点均是在更正公告发布之前。
之前公司业绩预告显示,业绩较去年同期有了很大提升,扭亏为盈,是利好消息。但是受大盘拖累及整体环境影响,公司股价在第一次(7月17日)业绩预告后并未得到提振,而这次业绩预告的更正涉及到净利润的冲减(即使这个更正后的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也是不错的),大概率会使得公司股票在弱势中处于更加不利的位置。
这不仅让人怀疑,为了大宗交易出货,公司是否是先发出一个很好的业绩(第一次预告),但是资本市场上的反应却不如人意,最终抵不过大盘的拖累连续下挫,而半年报正式披露期又临近了,于是就有了以上操作。
尽管业绩预增有了较大修改,调低了营收,减少了净利润,但是与上年同期比较,博信股份也是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实现扭亏为盈。公司预计 2018 年半年度归母净利润约 1,346 万元(去年同期-138.72万元),扣非净利润约 1,346 万元(去年同期-140.82万元)。
业绩的大幅改善,或表明了博信股份去年开始的转型升级,已显示出较好的效果。资料显示,博信股份从去年开始转型,主要聚焦智能硬件领域,公司CEO吕志虎曾表示,未来公司的出发点会围绕消费升级,重点涉及安全健康、智能家居以及教育等领域。2017以来,博信开始进入人工智能的整个市场环境中,最终目标是做智慧的产品和服务。语音领域,目前博信股份的合作伙伴是科大讯飞,视频领域已经和中国移动咪咕有较深入的合作。销售渠道上,未来会走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线下主要是靠与运营商、零售商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公司的营收和业绩都有了非常大的提高,公司的毛利率下降非常明显。从已经公布的可用财务数据来看,2018年1季度,公司营收4.8亿元,大增3111.43%,一个季度的收入不仅比同期增长巨大,甚至超过之前整个一年的收入,但是公司的毛利却下降较多。一季度公司的营业利润838.41万元,同比增速747.12%,远低于营收的增速,且毛利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仅1.875%,低于去年同期的6.63%。这是否因为公司是为了扩大业务,冲业绩,采取了低价策略,进而对毛利蚕食严重呢?
一则“实实在在”的修正公告,引发了笔者的诸多好奇。等正式中报公布,我们再做进一步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