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Product Hunt(简称:PH)众包翻译有一段时间了,基本保证每天刷一遍并至少翻译一个,收获蛮多。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记录自己总结的一些有趣的发现。
1. 一句话告诉用户你的产品是干什么的
Product Hunt推荐产品的格式是:产品名称+一句话核心功能介绍+rate+推荐人。**而一句话核心功能介绍是我个人认为Product Hunt最成功的一个设计。
这个观点在女神Julie Zhuo的文章里也被提及:What’s your one-line summary of what this app does at this stage?
拿简书举例:一句话描述简书是什么?之前看到好多文章都将简书总结为Markdown写作工具,但简叔自己认为呢?一个基于内容分享的社区。
简书是我用过的网页Markdown写作工具中最舒服的。但近期的几个版本的更迭,你可以看到简书在社交方面的努力。
还有疑问?想下这个:如果简书真的致力于做Markdown写作工具,那么为什么不支持手机Markdown写作呢?为什么iOS app要设计“今日看点”、“我的订阅”和“热门文章”三个栏目方便用户找到自己想读的文章呢?
2. 移动不移动,其实无所谓
如果你常看国内的科技文章,也许会发现某段时间,你会经常被一个概念或理念刷屏。例如互联网思维、O2O、智能硬件,等等等等。前一段时间看一些产品介绍或竞品分析,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话:我们得做个移动App,当看完一些叙述的产品功能后,都会很想吐槽一句:公众号满足不了你们吗?
当我在翻译Product Hunt时候,也许因为它的受众主要是初创企业的人。每日打榜的项目不仅仅有移动app,还包括软件、Web、Chrome的拓展程序,甚至经常会看到科技或经济类的书籍(想想国内最近很热的《从0到1》)。
而且当你去体验那些产品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都十分简陋,但它们都把自己所要解决的需求很清晰的展示给用户了。而这些是产品的创始人和产品负责人最看重的,每次项目的讨论区都会看到他们大段论述这个产品是做什么的,它解决了哪方面的需求,用户场景是什么样的。
所以,移动不移动真的很重要吗?作为一个产品最核心的是什么?
需求够不够真,痛点够不够深?用户场景是什么样的?当想明白这几点,你所做的仅是通过MVP(Minimal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化产品)和可帮助判断的数据(而不是vanity data)去检验是否真正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这是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精益创业》的魅力所在。
3.超乎想象的市场细化、领域垂直化
当我们以为市场已经饱和的时候,其实还是有可以细化的地方;也许将一些领域做的再垂直一些,还是有所可为的。
Candy Club是我最开始翻译的一个产品,一句话描述就是糖果按月订购。然后在我3个月的PH翻译工作中,我见识到了T恤、领带、袜子、化妆品、咖啡豆、有机蔬菜,甚至是除毛器按月订购!这个过程让我觉得很惊奇,在我搜集了相关资料后,突然发现这些按月订购的都属于高频商品,理论来说它们可能都会活着,它们都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下很好的成长着。
再举一个例子。针对高德、百度和腾讯地图这三个国内最出名的地图应用,我曾经找了10个朋友做了个小测试,结果发现除了腾讯因为有社交行为(找微信好友)以外,在开车、公交、步行导航,用户多无法快速区分三者区别。
更好玩的在这,除了百度多了个排号功能、最新改版的高德地图的美食版块跟百度改的基本一致:“发现、榜单、美食圈“。同比大众点评其实路数基本一致。难道美食就只能这么做吗?
Tapfood 就很有意思。用户通过Tapfood将自己喜欢的餐馆保存到表单中。在任何地方,一键即在地图上自动显示你喜欢的餐馆,并提供2公里内导航。这个产品前期主打的就是连锁快餐店。它节省了你的时间成本,让你不用费心再在各种表单去寻找自己能吃的,快速做出决定。
4.Don’t judge
这点算是我的收获吧,不要用道德去粗暴的评价一个产品,而要去看它是否满足用户的需求。
最开始翻译的时候,会对一些三观不正的产品报以鄙视的态度,例如帮助女孩找到她的sugar daddy的Seeking Arrangement,很多匿名社交应用,还有个找大麻派对的应用。
当我选择不去道德批判它们、仅仅作为产品去观察的时候,我发现这些应用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而且在逐步放开成见后,我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国内匿名社交兴起的时候,我很反感它(熟人QQ群整个匿名人知道有多烦吗!朋友圈几个女的每天发无秘的无聊八卦传闻知道有多烦吗!)。在体验了Yik Yak、TalkLife等国外匿名社交应用后,我的看法发生了一些改变。再之后,我看到了这段话:
上面这段话是loro创始人在PH回答匿名社交价值时所写。这段话让我想到《论自由》中作者所一直强调的保护异见者发声权利的观点不谋而合。
之后曾经与一个gay谈产品,他给我展示了一个交友应用,然后听他描述使用方式和自己脑补的用户场景,我不得不说那款应用是我见过最简单、最有效的YP产品。。。
其实这段时间翻译Product Hunt对我个人而言,收获也是蛮多的:
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以前觉得自己英语很渣,下了quora却从来不看,愉快的刷着知乎。在加入翻译小组才发现英语并没有那么难。现在已经每天稳定的刷一到两篇Medium上的文章、早上看Zite。感觉一下回到了大学备考六级的感觉,区别就是我现在在读自己感兴趣的。
能够更好的理解产品了
在接触了越来越多的产品之后,不仅仅是拓宽了关于产品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我觉得有些思维方式在发生变化。我现在看一个产品,会想着如何用一句话描述它,明确它要解决的需求是什么、完成效果如何,用户场景是怎么样的,类似产品有哪些,使用时候有哪些地方感觉难用、目标用户群体使用习惯会如何等等。
坚定了自己做产品的决心
以前会因为自己现有的工作、所处的环境和年龄,觉得自己只能定位为一个产品爱好者,而害怕去做出改变。但当看PH上很多像loro创始人所写的关于产品的一些设想和理念之后,我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对产品这么感兴趣。所以很感谢dai给我加入PH快报翻译小组的机会。
最后,打个广告:
如果你对文中所提及的PH感兴趣,那么不如加入我们的PH快报翻译小组吧,目前招募翻译志愿者中,有兴趣可以@product_x或者吾聊。我们最近在设想一些好玩的项目,期待你来一起愉快的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