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女儿做了数学第二章检测题,有一个大题的第二问没做出来,今天早上,女儿用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将这道题解了出来,仔细核对答案后,整个试卷正确率100%。
女儿兴奋地说有一道题目又遇到了第一章检测题中网课老师未讲的知识点,因为先前自己通过分析答案,已经掌握了这类题目的做法,并仔细整理到了进步本中,反复做了几遍,所以,这次很顺利地就解出来了。
这件事使女儿意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前掌握知识的重要性,也使她深刻体会到“学会一个知识点就等于学会成百上千个知识点。”
女儿将那道花费了她近半个小时才解出来的题目仔细整理到了进步本上,并在下方详细写下了解题思路和突破点。
到今天为止,女儿由需要我提醒到自发行为,认真践行进步回路,并因此频繁体验到了100%带给她的成就感,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由于知识具有高度可压缩性,通过一遍又一遍试图完整复现所学知识,我们就可以达到触类旁通。为了帮助女儿理解如何做到触类旁通,我根据课程内容,从文、理科分别疏理了一下“触类旁通”的方法。
文科
文科总是给人们留下一个知识点零碎、庞大的印象,其实,只要我们抓住核心概念主导的核心架构,反复在大脑中呈现、运算,一样可以触类旁通。
比如,关于各种“文明”的核心架构。
一个文明为什么能起源?起源之后为什么能成长?随后为什么会解体,甚至完全消失掉?其实就两个字:应战。即这个文明对于内外部的挑战,包括环境突然恶化这类外部挑战的应战,或者内部的阶层之间的斗争等等。应战的成败就决定了这个文明是否在成长。
解体和消亡就是一系列的应战失败所导致的。到底什么导致应战失败呢?这源于对有限之物的崇拜。包括对制度的崇拜,对军事力量的崇拜,对个人的崇拜等等,总之,它只要是有限的,对它的崇拜都会导致文明的僵化。
因为内外部的挑战是复杂多变的,如果总是崇拜一个东西,希望它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所有的挑战,所有的变量,那不可能,结果就是失败,失败就导致了这个文明的衰落和解体。
所有“文明”的主体架构都是一模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具体的环境,具体的地域,具体的人。
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实现知识的高度压缩,甚至当你看到这个规律后,你就可以把一个文明从起源到成长到兴盛、衰落、解体讲一个故事出来。
理科
以数学为例,数学知识复杂、庞大,但它有一些内容是高度相似的。
数学的结构,无论什么章节,它总是要先定义,即先提出一个概念,通过一下具体的问题引入,或者通过特定的问题介入,然后开始推导、证明,证明一系列的命题、定理,最后呈现例题。
数学总是这样的结构,一模一样的结构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现,可是很多人学了好久都没发现这种共性,没有发现数学的这种结构的高度一致性,那就总会感觉数学知识很乱。
训练营的课程即将结束,女儿已经从中受益匪浅,接下来,我和女儿将继续从课程中挖掘宝藏,并将此当作一个信念,继续深入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