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固型思维:为什么你会活在别人的评判中?
of 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 on得到
僵固型思维,从字面看,是思维方式僵化固定,不灵活不变通,看名字就不是一种好的思维模式。
僵固型思维,会认同这样一个假设: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我们常见的各种测试,比如入学考试,比如职业能力测试等等,都带有类似的假设,人的能力是固定的,所以可以根据能力把人分为三六九等。
当然我们也知道,有的人起步的时候能力平平,却凭着自己的努力,不断进步,最终获得了很大的成就;
而有的另一些人,看起来很聪明,却因为某个挫折一蹶不振,逐渐泯然众人了。
僵固型思维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会导致“脆弱的高自尊”。
为什么呢?因为有着僵固型思维的人,一帆风顺的时候,觉得自己很厉害;在某个挫折打击面前,又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但无论他们怎么评价自己,好像都特别关注自己的表现,特别关注别人会怎么看他们。
他们都有很重的证明自己的包袱。
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的提出者——斯坦福大学的德威克(Carol Dweck)教授的著名实验说明了这点:
夸孩子“努力”比夸孩子“聪明”更重要
为了考察表扬对孩子的影响,德威克教授找了几百个小学初中的孩子,献给他们做10道容易的智力测试题。
当学生们完成后,一部分学生被夸奖“聪明”。于是这些学生被放到了非常有才的位置上。而另一部分学生被夸“努力”。
结果出人意料。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在接下来的测试里,很多都不愿意在选择更难的题目。当安排了一些很难的题目,所有孩子都表现不好的时候,那么被夸聪明的孩子,对解难题再也没有兴趣了,他们的表现直线下降。即使在做一些容易的题目,也很难让他们恢复信心。
而那些被夸努力的孩子,却越战越勇,他们保留着对解难题的兴趣,表现也越来越好。
这个研究是颠覆性的。它证明了:夸孩子聪明不仅不会增加孩子的自信,还会削弱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因为表扬聪明和表扬努力,激发了他们不同的心智模型。
表扬聪明实际上暗示了这样的观点: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解难题只是证明你聪明与否的方式。
一旦孩子接受了“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这样的观点,他们又被夸聪明,那他们自然就会努力维护聪明的形象。他们会把注意力从挑战认为本身,转移到对自我的关注上面来。这就是僵固型思维的特点。
相反,表扬努力却暗示着:人的能力并不是固定的,人们可以通过努力来发展自己的能力。
既然人的能力并不固定,他们不需要有证明自己的包袱,自然能把目光专注到努力本身。
关注自我证明,还是关注能力成长,是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的重要区别。
有着僵固型思维的人,在面对挑战时,容易放弃,因为他担心困难的任务会证明他不行;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却欢迎挑战,因为他会把挑战看作能力成长的机会。
僵固型思维的人,觉得努力是一件可耻的事,如果你需要努力才能做成一件事,说明你能力不够,所以就算努力,他们也会偷偷努力;而成长型思维的人,以努力为荣,因为他们觉得努力就是激发能力的手段。
(想想看,我们中间,有着多么广泛的僵固型思维的群众基础啊!偷偷努力的学霸们,你们好。。。。。。)
他们对批评的看法也不一样。僵固型思维的人更容易把批评当作对他本人的负面评价,而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容易把批评当作帮助人们改进的反馈。
看到别人成功,僵固型思维的人会把它看作是自己的失败,因为别人做到了而自己没做到,是自己的能力不行;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却会从别人的成功中学习,去吸取别人的经验,把它们变成自己经验的一部分。
僵固型思维的本质,是一种防御的心态。
有着僵固型思维的人,会把注意力从关注怎么做事,转移到关注怎么维护“我很强”的自我形象上去。
这背后也有人际关系的不安全感。
僵固型思维的背后其实隐藏着这样的人生假设:我自己的价值是有别人来评价的。我只有表现的好,别人才会觉得我有价值。这种焦虑自然会把目光放到自我证明上。
今日金句:
如果你相信变化,那么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不重要,你将会怎样发展,那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