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格:200×185厘米
创作时间:1305年左右
收藏:帕多瓦的斯克罗威尼礼拜堂
作者:〔意大利〕 乔托
作为一个艺术小白,之前知道的画家也就仅限于几个人。第一次看到这幅画及这个画家的名字,觉得自己很无知,不过已经开始知道一些了,不是吗?
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在此处不做赘述,说说我的感受吧。
图片正中是犹大亲吻耶稣的情景。看他的表情,急切又猥琐,目光中有着面对耶稣一脸平静但满眼怒火时的怀疑、惊恐、紧张。画面中犹大身着黄袍,十分耀眼。黄色代表温暖,光明。而他这样遮住自己,是代表着丑陋会被掩盖,光明同样会被掩盖吗?不是的,别忘了,耶稣及其门徒彼得发出的圣光,代表着光明与正义。
在我看来,整个画面有两处对比:顶部蓝色与底部亮色的对比;画面人物神态之间的对比。黑暗与光明、正义与邪恶,火把、兵器,剑拔弩张都可以感受当时的紧张气氛。
乔托所生活的年代,人文主义思想已经开始萌芽。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就如《逃亡埃及》一样,作者开始关注人,赋予人物性格及命运,赋予生活气息。
(2016.4.2)
2016.4.3 小组第一次讨论:
讨论的几个问题:(1)为何犹大会去亲吻耶稣;这涉及到当时的礼仪及kiss的几个意思,另犹大亲吻了哪个部位目前还没有明确说法;(2)关于耶稣的追随者彼得;曾被耶稣寓言三次不认主,彼得痛哭流涕,被耶稣提前原谅,这个故事让我对人性多了些思考:对人的要求不要太高,即使是圣徒;知错能改,还是好孩纸。(3)画面中有个人背对着去拉扯另一个人的衣服,这被理解为有代入感,这里我自己还有些疑惑。
GET到的点:欣赏一幅画,可以从很多角度入手,色彩、手法、情绪……但是这种观察是在不被任何情况影响,先不了解任何背景资料下直观、出于本能地去看。
艺术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逃避生活。
组内金句:所有的理性都是被压抑的感性。
艺术是时代观念的视觉延伸。
出资人的内涵和素养会决定艺术的走向。
“认识升级”比“知识升级”重要,回到“源头”比搞清事实重要。(罗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