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庖丁解牛的理解
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庖丁解牛,它出自《庄子·养生主》。什么意思呢?
以前我对于这个成语的理解非常粗浅,就是指一个人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最近我看了一本书《无为,自发性的科学与艺术》,加深我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它所表述的意思远远不止运用自如这么简单。
这本书的作者是加拿大汉学家Edward Slingerland,中文名叫森柯澜。他对中国的先秦诸子的思想很有研究,也是认知科学方面的专家,而这本书恰好利用认知科学的研究来解释先秦诸子的思想。
先来说说庖丁解牛这个故事。话说有一个姓丁的厨师为梁惠王宰牛。丁厨师手起刀落就能轻松地将一头牛肢解,而且每一个动作似乎都极为简单,甚至符合音律。丁厨师对于这门技艺的掌握程度已臻化境,堪称艺术。
梁惠王都为他点赞。
但是,丁厨师并不是一开始就能达到如此水平。丁厨师的宰牛水平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初三年,丁厨师不了解牛的身体构造,所以看到的就是一整头牛。三年后,丁厨师看到的不再是一整头牛,而是牛的内部经络。再过几年,丁厨师宰牛前根本不需要看牛,而是用精神接触牛的身体,但是手过之处都能处理地恰到好处。
第一个阶段是菜鸟学徒;第二个阶段是熟练阶段;而第三个阶段叫无为。无为的思想由老子提出,但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一个人做事时毫不费力却总能恰到好处运用自如,达到极高的效率。
无为不仅体现在顺势而为,更重要的是人始终保持警觉,当意外发生时,能立马集中注意,放慢自己的动作。比如牛身上必然也有筋脉交错的地方,宰牛时一旦遇到这个位置,丁厨师就会放慢速度,然后轻轻一动,牛的骨肉便分离了。
无为的好处在于不仅始终能保持最佳状态,重要的是毫不费力。
02 冷认知和热认知
对于无为的解释,作者不仅仅是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且运用认知心理学和脑科学来进行解读。
以前,我在阅读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时,知道人的大脑里有两个系统——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快速,自动且毫不费力;
系统2慢速,刻意且费心费力。
当有人问你,7乘以8等于多少时,你一定能够毫不犹豫地给出答案——56。这种时候,你就在调用系统1,它快速,自动且毫不费力。
但是,如果别人问你76乘以45是多少时,我想没有多少人能够立马回答出来(反正我是不行),这时候你需要调用大脑中的系统2。你必须刻意地思考和计算才能得出答案——3420,甚至你根本无法通过心算得到答案,必须手算或者采用计算器。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到的热认知就是系统1,而冷认知就是系统2。热认知由情绪主导,而冷认知由逻辑和理性主导。
无为就是热认知和冷认知的完美结合。
丁厨师在宰牛时就是处于热认知打开而冷认知关闭的状态,只有当遇到问题时,才会立马打开自己的冷认知。这样丁厨师就可以始终处于冷热认知的切换之中,既毫不费力又能恰到好处,达到极高的效率。
打过篮球的人一定知道手热。当一个篮球运动员手热时,他就处于无为的状态。他的每一次运球,每一次突破,每一次投篮都处于最佳状态,此时,这个运动员处于超神的状态。
无为的状态这么好,肯定大家都希望能够做到。那么,如何才能随意地切换自己的冷热认知?
丁厨师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达到无为的状态,而是通过长时间的勤学苦练,不断地探究事物的规律,研究牛的生理结构,一直到可以熟练地运用自己的冷热认知来主导自己宰牛的整个过程。
也就是说,你必须极其努力,才能表现地毫不费力。
03 越想达到无为,越难以达到无为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一个好演员演差演员和一个差演员本色出演,谁的表演更佳,谁能表现地无为?
我的答案是好演员。
为了这个角色,好演员会花费大量时间揣摩,思考,练习如何演好一个坏演员。好演员通过长期地练习加上自己多年的积累来使自己达到无为的状态。
一个坏演员看起来只需要本色演出,但是当他开始演时,就没办法进入无为的状态。这是因为越是想要演好,越是演不好。
也就是说,越想达到无为,越难以达到无为。你越希望打开自己的热认知,越是难以打开。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刻意练习,却可以让自己表现地极其自然。
一个好演员演任何角色都能够入木三分,不是因为他是本色演出,而是因为他知道该如何演出。他的演技是刻意练习后的结果,就像一门可以随时调用的技能包。
04 儒家的无为
不过,道法万千,殊途同归。要达到无为,有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儒家就是通过刻苦练习来达到无为的。
社会资源有限,而人与人之间在各个方面存在差异性,那么这些资源又该如何合理分配?
儒家强调建立社会等级。正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一个社会等级又建立各种行为规范,也就是礼。衣食住行,言行举止都有要求。
处处遵循各种规范,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甚至绝大多数人根本就做不到。而儒家不仅要求每个人做到,而且追求无为,也就是做得不仅正确,而且极其自然和轻松。
当你真的做到,你就是有德之人。这里的德不是品德和道德,而是一种力量加持。有德的人无须奖罚,人们都愿意跟随。你的言行举止既正确又自然,所以必然受人喜欢。
所以,儒家讲究自律,通过日复一日地遵循礼来达到无为。
但是,儒家非常容易造就伪君子。伪君子知道成为君子的好处,所以言行举止皆符合规范,但是内心从未真正喜欢这样的自己。
以孝道为例,中国极为重视孝道,正所谓百善孝为先。但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孝呢?如果仅仅是抚养和陪伴,这是动物都会做的事情。真正的孝是在做这些事情时,夹杂着对父母尊敬和爱护的态度。
按照儒家的方法,达到无为极为困难,它需要花费极大的努力。假装却容易地多,同时可以获得大家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