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这个城市很文艺,而“文艺”这个词最早大概也就始于文艺复兴,直到后来它慢慢的开始朝着文学和艺术融合,成了“文艺”,再后来泛滥的广了就有了“文艺青年”、“文艺城市”的说法,许是这座城市老派建筑、古厝古早味和艺术沾上了边,再被有情怀的人用文学一包装,便成了“文艺城市”的代名词,只不过文艺往往是在美丽的风景了,实际上这个城市里生活着两种不同状态的人,文艺人和普通人。
文艺人憧憬着大海、沙滩和可遇不可求的知己,所以大学路里有着很多的小店,要么清新文艺、要么老旧质朴,走的路线都是文艺风,以至于吸引的游客也都长发披肩、白裙一袭或者碎花长裙的打扮,一路望去似乎许多人都自带着一股诗书气质华的感觉;逢周末,这里总有小集市,桌椅摆上,手艺人摊出自己设计的东西:画作、饰品、衣服、布包······不能理解的是学美术的朋友会买下一张我觉得很“丑”的日历,她说:“你是不是特别不能理解我为什么要买这个?”“嗯,是啊,挺不理解的”“因为我画的和她的风格很像,如果平时有看到这样的设计,就会想要买下来的冲动”“好吧,我对这种提不起兴趣”,不能理解的审美观和世界观大概是区别我这种普通人和文艺青年的标志吧。
外来游客觉得这个城市美是因为他们专注于文学和艺术方面的风土人情,实质上这里的普通人比文艺人多太多,再者,和文艺古厝不同的另一角是城中村,那里贴近实际,生活着城市各个领域的人,微博上新闻说:“民工带60斤煎饼打工 中饭天天吃仅需1元,够吃四个月。他们觉得比起城市里动辄10几块钱的快餐,煎饼一顿才花一块钱,这样才省钱。”看内容会觉得心酸,再多也就没什么,只不过今年正好因为金砖峰会的即将来临,整修的大街小巷随处可以看见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务人员,擦身而过再联想到这则微博才会更有实感。
实际生活里,一整天对着大海,守着小店,时不时招猫逗狗是很文艺也很理想,但对很多人来说那是幻想,理想可以实现,幻想只能想想。所以说,普通人和文艺也就偶尔交换着走走看看彼此的世界,真正要融入实在有难度。
这座城市看久了其实不文艺,它的标签都贴在那几处欧派和老厝里,人来的多,文艺的气息便浓了些,长久一来,标签就撕不下了,唯一能做的就只能在美的地方多加点文学和艺术气,让它表现的实至名归些,但这些并不是城市的全部,就像帝都不一定就是奢华、春城不一定真的四季如春、购物天堂里也有屋村,“标签”那都是城市的一角,宽泛讲便是一点缩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