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送儿子到新学校报到,顺便看了下他们的开学典礼。跟其他学校一样,校长站在台上讲,师生们在台下听。可当校长说到“请大家想想你们的理想是什么”时,台下一个小同学突然大声回答说:“我要当科学家!”。在场的老师和家长都愣住了,显然是对孩子突如其来的回应有点始料不及,随即又被逗得哈哈大笑。随后孩子们接二连三地回答说“我想当医生”,“我想当太空人”……于是校长又接着问:“那让我们再想想,我们现在要做些什么,才能帮助我们实现理想呢?”
被这两个看似平凡的问题触动到了。开始回忆自己儿时的理想是什么呢?忘记了。其实怎么可能会忘记?只是当初理想太远大,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怎么好意思说呢?
而对于儿子,印象中也只有在幼儿园时问过他理想。到他上了小学后我变得实在太忙,忙着每天催促他起床吃饭写作业,然后是给作业逐一检查签字再督促他订正,忙着把他送到各种辅导培训班,忙到早对他的理想不感兴趣。
不过“理想”二字倒也经常挂在嘴边,只是现在所谓的“理想”,更多是“满意”的意思。希望他考出理想的成绩、考到理想的学校、将来找份理想的工作。理想似乎跟兴趣爱好没什么关系,谈兴趣就是不现实,因为现实是升学就业前途问题,而理想却是让你投入大量时间去做一些不能让你过上“理想生活”的事情。理想开始与现实对立,它是“浪费时间”“不切实际”的代名词,是个永远不能实现的,只能偶尔在夜深人静时偷偷拿出来翻阅的梦。大多数人不敢谈理想,因为理想是属于那些伟大的成功人士的,现在连小学生都不敢轻易说出自己的理想,甚至连想都不敢想,因为他们不想被嘲笑说自己不切实际或不自量力。
不得不佩服这位校长的勇气,竟敢在大会上公然与小学生、中学生甚至高中生谈理想;更佩服他的“天真”,竟然还把理想与现实联系在一起,让大家思考到底要怎样做才能更接近我们的理想。他竟然相信理想是可以实现的耶!
不得不说,如果每天空谈理想却什么都不做,那确实是不切实际;而不愿反观(看不到)自身不足而盲目追求理想也可以叫不自量力。可如果我们知道把理想作为目标并落实到行动上,能一点点修正和完善自己,并一点点朝目标迈进的,那叫脚踏实地。
其实理想从来就跟兴趣密不可分,正是因为对某种兴趣的痴迷与狂热,才能成为推动我们成功的动力。一直有个问题想不通,我们会习惯用一些名人废寝忘食、百折不挠的事例去激励孩子刻苦学习。因为我们从小就被灌输学习是苦的,所以如果想成功,就必须得苦其心智劳其筋骨,把自己往死里逼。但我们有没想过,当一个人做一件事,能让他专注到连吃饭睡觉都忘记,经历上百上万次失败都不放弃的,那背后到底是有多强大的动力在推动他,有多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他呢?会不会是因为他们对这件事情的热爱已经到了连吃饭睡觉都觉得不重要、连饱受挫折和讥笑也不足以让他们停下来的程度呢?会不会对这些成功人士来说这不是苦而是种享受呢?
让他们感觉享受的当然不是苦其心智劳其筋骨,或许他们根本感受不到那些感受,因为他们早已全然投入到让自己为之狂热的兴趣爱好中,他们所享受的是做这件事情本身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喜悦。就拿我自己说吧,尽管银行金融业早年是被家长们供认为的 “理想”职业,即便如此,我在里面却一直是精神不振半死不活的样子,结果碌碌无为十几年,直到跳出来才感觉解脱。但如果你让我赶设计图,我可以画几个通宵还生龙活虎。
对于理性的人而言让他们“随心”是几乎不可能的事,而对感性的人来说,逻辑和严谨会让他们生不如死。所以会不会之所以我们说他们做某些事情“苦”,只是出于自己内心的投射,当我要做这些(我不喜欢的)事时我会很痛苦?因为我们从未有过全情投入去享受热爱的机会,我们都在做着让别人觉得“理想”的事情;也因为从小只有人教我们如何忍受学习的痛苦,却没人帮助我们发掘学习的乐趣,所以才觉得那么苦和累。
当然这只是我的主观臆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那些能克服重重困难锲而不舍去做一件事的人,必定是靠主观意志而非外力胁迫或劝导能完成的。估计爱迪生的妈妈若每天守在旁边说:“你不弹十二小时钢琴就别想吃饭”,爱迪生他也成不了莫扎特,顶多就是个钢琴弹得不错闲暇又爱做做实验的普通人好吧。
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经济学教授拉里.史密斯(Larry Smith)在TED演讲里说道:“大多数人不能获得很好的工作或成就伟业,是因为他们不敢追求自己热爱的东西。而想成就一番事业,唯一的方法就是做自己热爱的事。”我会给孩子讲励志故事去激励他发奋学习,但前提是他必须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因为他今天的努力远不只是为了考个好分数或找个大家眼中的“好”工作,而是让他能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职业,能在他热爱的工作领域里尽展所长。而能让他有勇气和毅力在这条道路上披荆斩棘排除万难的,必定是背后推动他执着追求自己理想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