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天说地,有“贝”而来。光影之间,方晓冷暖。大家好,我是天贝兄~
自从“全面开放二孩”之后,关注一个家庭中两个孩子沟通与成长的现实题材影片也逐渐多了起来。这些电影大都是家庭类型片,着眼于家庭现实状况和成员之间亲疏关系,表达至亲之情的血浓于水,难舍难分。例如之前谈过的《我的姐姐》以及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我是监护人》。
其实,早在2018年就有一部由国产漫画改编而成的电影《快把我哥带走》,通过奇幻的叙事风格和温煦的亲情感召,展现了在一个父母总是处于缺席状态下的家庭里,哥哥对妹妹总被误解的关爱与付出。
影片讲述了在一个母亲忙于工作、父亲整日烂醉的家庭里,哥哥时分最爱做的事情就是捉弄整蛊妹妹时秒。偷妹妹的零花钱去买零食、集拼图,把妹妹叫早的闹钟调晚一些,跟她抢肉吃,把她的头发绑在床头等等。
妹妹虽然有苦难言,却也没在对抗中吃多少亏。她练就了一身“防哥术”,时常会在肢体冲突中占得上风。
时秒总是羡慕好朋友妙妙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她渴望那种一个人独享零食和零花钱的感觉,渴望有一辆属于自己的电动车,更渴望得到父母的呵护与关爱。可现实情况是,她既得不到父母的关心与照顾,也看不到哥哥对自己和这个家庭的付出。
甚至于,她固执地认为,父母感情不和、家里缺少温暖都是因为哥哥,于是她就在心里埋下了让哥哥快点消失的念头。
而影片也围绕着时秒这个在生日许愿时脱口而出的愿望,开启了一场奇幻的身份换位之旅。
所有的漫不经心都是用心良苦
当时秒在教室里醒来时,她发现,时分已经变成了妙妙的哥哥。而她自己却变成了独生子女。
突如其来的幸福让时秒一时之间不敢相信。但很快她便接受和适应了这场已然成真的美梦。可是,看着之前跟哥哥在一起的一幕幕现在都发生在妙妙身上,她的内心似乎也有了许多微妙的变化。
在得知父母依旧要离婚时,她心中留存的找回曾经幸福生活的愿望彻底破灭了。
她在不经意间发现了时分隐藏了很久的秘密。
原来,时分之所以随时随刻捉弄戏耍时秒是不想让她回家看到父母吵架。之所以调晚妹妹的闹钟,绑住她的头发是为了在她起床之前把醉鬼爸爸“藏好”,不让她为这个家担忧难过。他费尽心思买零食、集拼图是为了兑换一辆电动车送给妹妹。
她终于意识到,哥哥所有的漫不经心和胡作非为其实都是在保护自己,是在尽量照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当时秒在闰九月迎来有一个生日时,她的愿望已经变成了让哥哥成为世上最幸福的人。
影片最感人的一幕出现在结尾处。当新的祝愿许下以后,一切又回到了原点。时分又变回了时秒的哥哥。可是早已离婚的父母却彻底分开了。时分要跟着爸爸回老家,而妈妈则希望时秒留下来跟着她和林叔叔一起生活。
明白了哥哥用心良苦的时秒追到火车站,向着远处的哥哥喊到:“你把我落下了。”
简单的一句抱怨却蕴藏着歉意、感激、埋怨、悲伤等五味杂陈的情绪和感情,即便是像我这样的独生子女,也忍不住泪花闪动。虽然没有相似的经历却也可以被情真意切的至亲之情和欢喜冤家一般的兄妹之情感染、打动,进而产生一种情感认同上的共鸣与认可。
哥哥,也不过是大一点的孩子
影片所展现的至臻至美的亲情的确具有共情性的。
开头通过哥哥对妹妹的百般戏弄做好情绪和情感的铺垫,中间用身份变换的魔幻手法作为揭开真相的手段,再通过妹妹亲眼所见和真心感受,让哥哥所做的一切都实现一个大反转,让铺垫好的情感转化为可以实现最终迸发的力量,在结尾处用最简单的言语释放出无穷无尽的情感能量,每一步都做到了承上启下,精准衔接。
只是,哥哥的做法依旧引起了不大不小的争议。
有网友提出,哥哥的做法完全不用如此夸张和刻意。明明可以通过更理性、更容易令妹妹接受的方式达到同样的效果,为什么非要用戏耍捉弄和恶作剧的方式来完成。
一来,可以用影片中另一对兄弟关系来解释。万岁和万幸并不是亲兄弟,他们属于重组家庭里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万岁见到时分和妹妹(此时的妹妹是妙妙)打打闹闹,欢欢笑笑,心里很是羡慕。他与弟弟万幸如同陌生人一样,相敬如宾,客客气气,完全没有一家人的感觉。
在他们这样年纪的孩子眼里,最好的兄弟姐妹关系应该就是互不相让却又点到为止,打闹争斗却也不会视如水火。简单说,就是互相拆台又亲密无间的“死党”或者叫“CP”。
时分对时秒无恶意、有节制的戏弄和恶作剧是符合孩子们情感和价值认同的,也是贴近于现实生活中兄弟姐妹真是相处状态的。
如果将时分塑造成一个把所有事情都处理得分毫不差,将家里事务处理得完美无瑕的小大人形象,不仅消减了影片对那种时常被误解的亲情的赞美与传颂意味,更不符合时分这个人物的形象设定,让影片更加流于俗套和说教。
再者,如果用成年人的理性思维并站在全知视角上去看待时分的行为,必然会产生许多误读。在他的认知里,要尽可能让妹妹晚一些知道父母离婚的真相,尽可能保证妹妹不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与伤害。这是他的责任,更是他的初心。
他所能做的,都是一个中学生可以做到却也只能做到此处的事情,毕竟他也只是一个涉世不深、能力有限的孩子而已。
父母的爱需要分秒都在
其实,作为一部漫画改编的奇幻喜剧片(虽然还是感觉更像是家庭奇幻片)的问题倒是不一定集中于哥哥时分的做法上,也不在于身份变化这种超现实的事情是否合乎逻辑,而是在于影片的表现手法和主题营造上有些潦草、粗糙。
在身份互换之后,影片在揭示哥哥时分喜欢欺负捉弄妹妹的真实原因时,并没有单纯通过镜头的对切、闪回等视听语言来展现,而是由时分对时秒讲述他是怎么做的,是怎样为了顾忌妹妹的感受和情绪而甘愿做一个“坏哥哥”的。
这种最直截了当的讲述给人一种过度精简、缺少修饰的苍白无力感,让积蓄已久的情感张力有了一点泄气的挫败感。
当然,这种过度简化的问题更突出的体现在时分和时秒的家庭现状里。
父亲和母亲的存在感被严重削弱,他们一个酗酒晚归,甚至有时瘫在路边,另一个忙于工作和应酬,他们的心思全然不在两个孩子身上,也没有一点儿家庭责任感和为人父母的使命感。
也许是为了凸显哥哥对这个家以及妹妹的全力付出,也许是没想好怎么梳理这个家庭中各个成员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创作者就采用了一刀切的方法,让这个家庭里的父母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装饰品。
但是,如果将父母的角色完全拿掉,变为两个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那就完全抛弃了哥哥隐瞒父母离婚真相的事实依据,也就不存在那些情节上的铺垫和情感上的积聚,也就全然无法实现影片最后情感迸发时的感人和催泪效果。
其实,在漫画原作的“开始执行终极计划”这一话中,是有时分和时秒的父母工作与生活的简单描述的。
父亲是出租车司机,没什么文化,不开车的时候就是在喝酒。母亲则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受过高等教育的公司职员,有很强的自尊心和大小姐脾气。
有了这些人物设定上的基本描述,就会让日益加剧的家庭矛盾更加合情合理,也会让哥哥承担起家庭重担,极力欺瞒妹妹的人物动机合乎逻辑。
只可惜,这些都没能在电影中体现出来。
影片在阐述兄妹之间真情永存的珍贵无比之余,似乎也在侧面证明了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无论是哥哥还是姐姐,无论他们多么有爱、多么有责任心,都无法承担和替代父母的角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一场不断精进的修行,是一次无法重来的征途。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真正想要的也许并不是足够的零花钱、光鲜亮丽的衣服和那些好吃的、好玩的东西,而是父母每时每刻的关爱与真心真意的陪伴。
父母感情不和可以选择离开,但请将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父亲可以不再是母亲的依赖,母亲也可以不再是父亲的思念,但父亲永远是孩子的靠山,母亲永远是孩子的清泉,让孩子依旧拥有完整的父爱和母爱,不去管它们会不会同时到来。
分秒不相离的亲情源自于父母从不缺席的关爱。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云淡风轻闲暇处,正是交心会友时。这里有影视作品中人生百态的理性分析;有足球世界中绿茵情怀的应心之言;有美好生活中情感交流的真切感悟;有个人成长中前行力量的深入思考。在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关注一路同行中我们的努力与成长,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