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若木槿
偶尔会觉得,自称中文专业的学生是件很嚣张的事,尤其是当自己的写作水平还对不起这个称呼的时候,心中总会有些发虚。
按理来说,作为一个中文专业的学生,所谓科班出身,有专门的老师指导,进行系统的学习,写作能力应该差不到哪儿去才对;但事实是,你所学的专业对你的帮助再大,老师能给你的指导再多,真正要在写作这条道路上走下去,还是得靠自己一点点去摸索。
我们学校中文系大一的专业课不多,主要是现代汉语、西方文论、基础写作、中国现代文学史几门;大二比大一稍微多一点点,大三的专业课则更多,到了大四却只有训诂学和学术论文写作两门了。
两年的课上下来,若不是自己胡乱写了近半年,可能真不觉得自己学的这些东西对写作本身有多大的用处。
基础写作课如其名,是对写作的概说,介绍写作是怎样一回事,以及各种文体最基本的写法;大一的课堂里留下来的记忆不多,我自己进行一段时间的写作,再回头去翻基础写作的教案,难免会产生一种知识点过于空泛的感觉。而基础写作之外的课程,碍于课程本身及教师的专业性,看起来和写作没什么直接的关系。
如现代汉语,它侧重于语言内部的规律性研究,有自己的一套较为独立的知识体系,老师讲课时会倾向于引导学生深入学科内部,进行语言学方面的探讨;又如当代文学史,它虽然讲作家,讲作品,亦不时带些理论性的东西,但其侧重点却是从历史的角度于文学现象中把握文学的发展脉络,更多地是研究社会现实与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就专业课的内容而言,本人感受最深的一点便是它太浅了。不论是偏语言类的学科还是偏文学类的学科,课本给出的基本上都是作为一个初学者能够读懂并由此入门的学科框架,老师的授课便是基于这个框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一系列的引导。
如西方文论史,碍于课时的限制,老师便从课本上挑出十二个文论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进行点面结合式的介绍。然课堂里提到的任何一个思想家,其理论著作是多少人穷极一生都无法参透的东西,与之相比,课堂上及课本里点到即止的东西,不过皮毛。
又如古代文学史,本学期从魏晋讲到隋唐,以诗歌史为主,其他文体、文论史为辅,亦点到各朝代著名的诗人或文学家,概括性地介绍了一些文学思潮、诗人生平或写作风格之类的东西。然对于古文基础薄弱的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那些概括性的语句显得苍白而空洞,若真要体会语句背后隐藏着的深厚意蕴,就不得不对具体的古代文学现象、诗文等进行深入而广泛的了解。
虽说碍于教学的阶段性局限,本科课程的内容实在过于空泛,但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却对培养写作能力有着不小的帮助。基础写作可引导学生开启写作的大门,现当代文学可提供写作的范本,现代汉语可提升语言控制能力,逻辑学可提升逻辑思维能力,西方文论可加强思想深度,古代文学可增添文章的气韵。
然人的时间精力总归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在大学时期深入研究所有的科目也没必要,最好的办法是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进行深入学习,在此基础上于空余的时间里进行广泛地涉猎。像我,对哲学、心理方面的东西比较感兴趣,便选择西方文论作为学习的重点,但我学文论的目的又是为了在理论的指导下写出更好的作品。
我当初是带着一个写作梦走入中文专业的,但真正开始学习,却觉得枯燥无比,对课堂大失所望,于是浑噩度日,直到大二上期即将结束才真正开始写点东西;也正是伴随在写作过程中的思考使我发现了许多以前不曾正视的东西,比如我的专业课能给我带来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