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觉得在做着跟互联网相关的工作,就觉得自己的公司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实际上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基础配置,但互联网公司却仍然是一种希缺品种,很难遇到。
君不见就连阿里这样最具武侠气息和互联网气质的企业,也在上次抢月饼事件中被内部员工吐槽官僚作风深厚,阶层固化么。可见,想保持有一个互联网基因的企业是非常难的,那么什么样的企业才能成为互联网公司呢?
可以参考下面的现象来对照,如果绝大多数都符合,那么恭喜你,可能你的公司永远也成不了互联网公司。
一、规则大过目标
工作的方向是以目标为导向,还是以规则为导向,这个应该很容易判断。似乎这两者天生就有一定的冲突,调动所有资源达成目标,往往容易忽视规则;而处处遵守规则,则会阻碍目标的达成。
公司上上下下自觉维护公司所定立的规则,也按照既定规则来严格奖惩赏罚,这本没什么不好,但一个个人自觉地组织起来,单靠规则是做不到的。甚至所有人自觉来维护硬性订立的规则更会造成组织僵化。
说白了其实根源还在于人,如果你身边的同事都是严格按上下班工作干活的人,严格走流程办事的人,不是自己的工作范围就躲躲的远远的人,永远在被动地完成工作的人,那么整体就偏向于在一个框框内做事。这些人也许能干活,能按时按质完成一件事情,但很难成为主动型和超水平发挥的人。
而互联网公司的节奏和更新速度,恰恰要求主动去为了目标随时改变策略,灵活变动。这样一个在框框内遵守的规则的团队,很少能达到这样的要求。
二、是否去中心化的工作方式
实际上去中心化的工作方式是非常理想的一种方式,所有企业都向往,但没有企业有胆量去实行。除了Zappos,(即被亚马逊收购允许独立运营的美捷步,谢家华2014年在这个大公司里实行目前为止看上去最牛逼的去中心化工作方式——合弄制,以后有空来说说这个。)
这种方式需要有灵活的部门设置及组织形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快速的调整及变更,以团队、小组的组织形式去速度完成一个项目。以项目为中心来配置人员流动,而不是在固定的人员配置里安插项目。
早期互联网公司里这种方式很流行,但随着公司变大,貌似行不太通,不过我们可以期望看Zappos的实验结果 ,应该快出来了。
三、对快速试错的容忍度
互联网本身的快速高效的特性,也要求项目自身更新的速度,而快速本身就对应着出错的概率较高,可以看一个企业对这种错误的态度及其就对策略来观察。允许小团队自由发展项目,允许他们犯错,犯错后公司愿意为其承担后果。
这应该也是网易这么牛逼的原因,这个以邮箱和门户起家的互联网公司,后来一直没闲着。在同批次门户中活的很滋润,新产品一个一个接一个地推出,虽然大部分都不了了之,死的脆脆的。但仍然出现了像新闻APP,考拉,严选,一元购,公开课,有道,云音乐等成功的产品。
而其实大部分公司的做法是,CEO去指导每一个产品的工作,甚至是每一个员工的工作。整个公司是"领导们"的喜好来决定的,他们不仅决定方向,也决定员工工作的细节,绝不允许员工犯错,要错也是自己,而且永远不能承认。
四、面对变化的态度
当市场上出现相似的竞争对手产品的时候,当市场结构已经出现变化的时候,当机会出现的时候,公司是拥抱变化,积极迎接还是抗拒,抱着胳膊在嘲笑。对变化的响应速度一定程度上是这家公司互联网化的一个较准确的衡量指标。
有的公司能历久而弥新,像微软,3M,腾讯,facebook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变化极其敏锐,要么是马上研发跟上,即使被安上抄袭的帽子也要做;要么是斥资收购,将变化纳入自己麾下。而对比那些传统制造业,像诺基亚,日本的一堆原来牛逼的电子企业sony,松下等等,都对变化反应缓慢。
回到你的公司,看身边人对市场上出现的对手的态度就知道了,如果全体都是嘲笑和不以为然,最后很有可能被极快的弯道超车。
说了这么多,总之,互联网公司更像是一个永远处在创业阶段的公司,时刻保持活力和危机感,一旦你觉得可以停下来好好睡上一觉了,那很大程度上这已经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了。因为他们睡觉都是睁着眼睛的。
题图:Gerd Altmann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微信号:如若不信(ruruobuxin)
存乎一心:
对比以上四条看下自己的公司,就能迅速定位出它到底是不是一家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公司。当然在这四种下各个公司会表现出不同的细节,但这些细节都是相通的。相信聪明如你,一定能准确观察到。至于接下来该怎么办,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