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夕日历上听了李笑来老师的微课,这两天反复听,并不断理解和消化。前天还写了一篇文章:为写作找的50个理由
还挺有意思的,有兴趣的可以读一读。这篇文章也是对微课的思考和总结。
一念一世界,一个小小的观念可能会导致整个世界的变化。读书也是如此,你读书的态度、方法、选择都会影响到你阅读后的收获。
一、态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读书越来越浮躁。一本书拿到手,首先想得不是理解书中的内容,而是想着怎么才能最快地读完,输出一篇文章。再加上市面上很多畅销书理解上并不难,我读的书越来越多,也觉得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所提升,但内心却有种不安、紧张,却也找不到原因。
直到,我阅读刘未鹏的《暗时间》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看不懂,文字从眼前掠过,脑子却怎么也反应不过来。不用说什么跳读、扫读、略读,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看,我理解都很困难。
这时候,我才明白也许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并未提升,只是因为一直处于舒适区,看过的书籍都是易于阅读的,我才会产生这种错觉。
李笑来老师对待书籍的态度很认真,他看书都是只字不差地阅读,他认为一本书,只要必要,即使读不懂,也要读完。并且,反复阅读,直至读懂。
相信很多人听到要“只字不差地阅读”,分分钟就会跳出来反驳,认为这样阅读的效率该有多低,这种阅读在信息量如此之大的社会中根本行不通。
我头脑中也默默闪过这个念头。但是,一想到自己越来越没耐心看完一整篇文章,微信公众号上的订阅文章也是看一下标题,从头到尾“扫”一遍,假装自己看过了,就放过了。
我好像读了很多文章,接收到了很多信息,但实际上因为并未仔细阅读,并不清楚它们的真假和推论过程。最多,只记得一个结论罢了。
心越来越浮躁,读的内容越来越多,记住的内容却越来越少,理解能力并没什么长进。在这种情况下,阅读的速度快又有什么意义呢?
二、方法
有了良好的态度,下面就需要正确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速度。
笑来老师重点强调了是阅读理解速度,而不是阅读速度。
两者有什么区别呢?前者指的是理解书本内容的速度,而后者只强调读完一本书的时间,并不一定理解了。
提高阅读理解速度只有通过积累,而最有效的工具是写作。
同样是一本经济学著作,让一个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阅读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未接触过经济学知识)更快理解。因为前者积累了一些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而后者却从未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
写作又是怎样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
阅读你可以跳读、扫读,但是写作却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写,做不到跳写、扫写。这也就要求你必须理解书本的内容,而不仅仅是看完了事。
这点我深有体会。我经常写书评,如果一本书我理解得不到位,写书评的时候就会卡顿,还要重新翻书、阅读,直至可以顺畅地写完一篇文章。
如果你看完一本书,却无法完成一篇完整的文章,那么你可能还没有读懂这本书。当然,不同的人写出来的文章的深度是不同的。
三、选择
向别人索要书单是使自己的挑书能力直至为零的最有效的方法。
第一次听到这个观念,新奇的同时,也感觉很犀利。
简书上比较热门的文章类型之一就是书单,而很多人也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的书单,比如:《大学两年读了200本书,向你推荐这7本》《建立逻辑思维,我推荐这三本书》《25岁前必读的书,使我受益一生》等。
书单有没有用?有,起码可以让你大概了解这本书的内容。但是,如果一味依靠别人推荐书单,而不是自己决定是否阅读,别人的书单永远都是别人的,而不会是你自己的。
有一段时间,我也曾收藏过很多书单,也想将书单上的书籍都看完,但却很难实现。
一方面自己没有那么多精力读完所有的书,另一方面对别人有着巨大作用的书籍对我却未必有用。
后来,就学会自己找书。别人推荐的书单也会看,但不会是全盘接受,不做挑选,而是自己去选择并作出决定。
这里可以介绍一个方法,在淘宝上搜这本书,“图文详情”中会有这本书的简介、目录以及一些片段。阅读这些内容,可以让你对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也能帮助你作出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