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厦门市翔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平交易科科员潘伯加
老潘走的时候,52岁。
“餐饮店的后厨、农贸市场的摊位、查办案件的现场,总能看见老潘的身影。”在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认识他的同事都在说,老潘离开的很仓促,甚至有点意想不到。
“潘伯加是一名食药监管战线的老同志,从老工商到食药监管,他这一生算是全搭里头了。”几天前,在厦门市翔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平交易科普通科员潘伯加的遗体告别仪式上,科长刘清源穿上了新置的制服,整理了一下衣襟,向这位老同志深深地鞠了一个躬,送他最后一程。
“老潘是我师傅,他这人不爱争,就闷头做事。自己做完还要给别帮忙,有事也亲自去跑,科里人手不够,总是有他顶上去,局里评优的时候他却往后退,说给年轻人。” 刘清源说到这,哽咽了。
28年来,老潘的岗位在变,唯独不变的,是他的那种执着,甚至有些执拗的劲头头。
站好最后一班岗 坚守平凡
2017年7月29日,是老潘最后一班岗。28日收到厦门市局通知,要求翔安区局协同广东方面,查办辖区内一家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的案子。
“科里缺了人,老潘是我师傅,但从来不摆架子。”刘清源说:“执法检查需要两个人,眼前就我和老潘,35度的高温。”那天去事发的厂子里检查,因为早已停了产,空调也没有,密闭的空间温度比外面更高。
“你负责写文书,我负责清点包装袋、核查电脑数据。”闷热的厂子里,老潘对刘清源说。
厂子里确实是闷,风也透不进来,即便是钻进来了,也是热的。老潘有高血压,十几年前就查出来了,一直都有在吃药。
老潘又是体院出身,上班都是步行。上班之前,总是习惯带着一瓶水,到附近的广场上跑个几圈。
“29号检查厂子的时候,就已经感觉不对劲了,老潘中途因为头晕出去透了几次气,接着回来继续工作。”因为知道他有高血压已经十多年了,怕也只是个小毛病犯了,刘清源没想太多。
30号,老潘去医院做检查,他还拿了自己跑步喝水的杯子,检查完,打算去跑跑步,对自己的老毛病,显然老潘是太自信了点。
31号,血压已经230 mmHg的老潘住院了。刘清源最后一次跟老潘说上话,老潘让他帮忙请个公休假。刘清源说局里同事想来看望一下他,老潘婉言谢绝。或许是他觉得,过几天,又可以回来上班,就像半年前,已经做过了一次手术的老潘那样。
不过,这一次,老潘是走了,公休假的单子,也用不着了。
监管“好卫士” 在岗在责
2015年厦门市监管系统改革,翔安区成立了市场监督管理局,老潘转岗到了公平交易科,这一年老潘50岁。
催办企业年报是件头疼的事,翔安区局用的是科所联动的法子,公平交易科分到了600家督办的任务。老潘是翔安本地人,认识的人多,通过圈子里朋友电话联系企业,发动企业申办。
企业老板接到办年报的电话,都以为是诈骗的找上门来了,但老潘不同,提潘伯加的名号,大伙都信。
2017年上半年,沿海地区赤潮严重影响到了贝类产品的安全质量。6月9号是星期五,下午5点45分临近下班,正值轮班的老潘接到厦门市第五医院传来的讯息,发现有5例疑似食用海蛎中毒患者。
老潘第一时间将消息反馈到值班领导,区局立即启动食品安全应急机制,老潘将调查任务立即传达到分管辖区内的马巷所,所里立即出动前往医院核实病患情况,逐层追溯海蛎的来处。
值班到凌晨,翔安区疾控中心又传来了新增的疑似病例......
这一晚,老潘就死死守在值班室。
后来从发现病例到追溯到守赤潮影响的漳州龙海,第二天,来自这一区域的所有海产品,严禁入市。
“隔天就是双休,再处置很难找到人,幸好老潘及时发现了情况。”翔安区马巷所所长吴建成回忆说。
缉私的“拦路虎” 勇于担当
1992年,刘清源大学毕业来到马巷工商所,认识了老潘。
台湾金门在翔安的东面,因地域特殊,翔安一度成为走、贩私货的黑路,大量来路不明的水产、瓜果等私货由此来往。翔安新区成立后,区工商所决心花上力气,堵住这个缺口。
通过群众举报的线索,在海边码头、林间小路、交通要道,往往要花费很大力气,为的是蹲守抓个现行。
一天凌晨,老潘和几个同事已经蹲守了一夜。没预料的是走私车并没有按大家预期的那条路走,而是拐进一条乡间土路。路很窄又不平整,一条道上也就能过一台车,大伙开车紧追不上。再有一百多米就要上大路,出了省界便是白白费了这一晚被虫咬的劲了。
开车门、跳下、蹬腿助力,这一气呵成的动作大伙也来不及反应,老潘径直向前面的车追赶过去,硬是拦了下来。
后来清查,这一趟,大伙拦下了近20万的走私台货。
自从下了力气,决心堵住这个口子,大伙都没敢松懈下来,也不敢掉以轻心。一次老潘正在办公室备案扣押下走私货物,走私当事人当着老潘的面,甩下一叠钞票。
“货我拿走,钱归你。”钱自然是好东西,但老潘没拿,倒不是不缺钱,他是觉得这钱海鲜的腥味、再加上铜臭,味道熏人。
农贸市场的“潘老虎” 公平正义
凌晨3点多,下着大雨,风从屋外钻了进来。微弱的灯光下,一个人穿着雨靴,披一件雨衣,轻轻的推开门,生怕吵醒一旁的妻子和孩子,便急着脚步向马巷蔬菜批发市场走去,四点前要赶到。这个人,就是老潘。
二十多年前,马巷蔬菜批发市场规模不小,占地20多亩,是当时全国八大农贸集散地之一。来自四里八乡的菜农,有下边农村来的,也隔壁县来的。盘子一大,自然问题也多。商贩不诚信经营缺斤少两、市场经营秩序乌龙混杂。
1989年1月,刚刚学校毕业的潘伯加来到厦门市同安工商所报道,被分配到马巷工商所,主要负责的就是当时的蔬菜批发市场,与他一同过来的还有朱丛愿。
“那时候的老潘很有血性,最见不得的就是商贩欺负菜农。”现任翔安区新店所所长的朱从愿说,刚到批发市场,老潘首先便要解决秤的问题。
市场每天早市是4点开市,一直到上午10点,接着便是晚市下午3点一直到晚上11点。 这个时间,老潘都是窝在市场里面,总归是需要有人盯着。“代秤”是普遍的做法,菜农自家运来的菜,都需过一遍秤。为了得些便宜,代秤在称重的时候,秤上做手脚,多备一套称重的家伙,或是称重的时候“抬抬脚”、“掂掂秤”,少了斤两,菜农也说不了什么。
老潘的眼里却揉不得沙子。
每天一开市,代秤们远远看见来了人,便埋怨道:“潘老虎来了。”那些暗地里的伎俩少了,市场上六十多台秤老实了很多。
摊位管理也有老潘的事,凭着这样的权,想做些“行当”是轻而易举。一位泉州过来的老板看中了两个摊位,这个位置经过的人多、显眼,行情肯定不会差。老板找来与老潘熟识的朋友,让他行个方便,走个后门,并许给老潘股份。没成想老潘婉言回绝了,这让泉州的老板想不明白,以这样的方便是很随意就能办到的。
遇着自家人不规矩,老潘也没想多的。一次检查中,没意料会查到自家阿姨的头上,以老潘的性格,大水自然是冲了龙王庙了。整整三年,自家阿姨都没与他说过一句话。旁人见了,也便不敢多说、多做别的事了。
老潘的一生定格在52岁,28年的在岗生涯,似乎很久,共实也不过眨眼之间。老潘身前的那些事,步子最终停在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战线上,无论是在哪个岗位,老潘都站得很稳当,工作中就像一颗钉子,钉得很紧......
老潘走了,但是他身后还有一大批市场监管卫士,在老潘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继续奋战在监管的第一线,在每一个个平凡的岗位,做着不平凡的事,守护着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备注:本篇文章为缅怀2017年8月,病逝的厦门翔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潘伯加先生,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潘先生并不是如伟大英雄壮举的斗士,轰轰烈烈。反而,他是一位在本职岗位兢兢业业的平凡人,很多的故事细节、看似固执的做人方式,都感触到了我。他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却以平凡在展现着不平凡。
后因稿件协调原因,该稿未曾见报发表。故今借简书平台,以为留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