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本身是个下位概念,纯聊天平台本无再往下拆分的必要。并且网络外部
性(network externality)无比典型,这个术语包含两层意思:
1用户量最大的人是赢家,生存的逻辑是争夺和留住更多用户。
2小众平台的用户会自动向大众用户平台迁徙,交互,页面,逼格都不是用户选择的标准,而是用周围人都在用的那个。在这个撕扯和迁徙下,最终往往趋向寡
头甚至垄断局面。
论坛贴吧则是个上位概念,下面还能延伸出聊天,社交,交换,生存逻辑是对内容的细分和不断提高社区水准,清晰的定位和差异化是不二法门。并且用户之间有门槛(语言,知识水平,兴趣等等)。比如dribbble,对那种美没有意识的人并不会去刷;比如github,不懂代码的人也不会多停留一秒,比如quora,起
码要读得懂英文。
“社区”和“熟人聊天工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交产品。
“熟人聊天工具”的用户相互间具有极强的约束力:多数人选择,所有人跟从。而因为IM市场没有标准协议,所以必然导致一家独大,不可能将熟人社交割裂成各个孤岛。
从个体角度来讲,社区是“你和内容、其他所有网民之间的链接”,链接的对象相对于“熟人社交圈”要庞大不止几万倍,链接的范围广,这是一点。
人的关注点并不唯一:美食、电影、音乐、职业、旅游等等,人类的关注点又何止百千。
你把“关注点”和“庞大的用户群”相结合,延伸出“社区主题”看看有多少。
如果单说“社区主题”由于太广,所以导致可做社区太多,你可能会问“贴吧、豆瓣小组为什么没有统一?”。
1)社区的表现形式并不单单是贴吧、小组那样,也可以是以问答形式的知乎、以写作形式的简书。网络社区包含的范围极广,并不单单是bbs/论坛、贴吧。从表现形式(内容流通形式、内容主题)来讲,也不可能仅仅是贴吧、小组。
2)社区之间是弱链接,只要有群体交流的需求便可以建社区:某个明星公众号建立微社区、某个产品用户多建立社区等等。所以只要网民的网络聚集点足够分散,那么社区就不可能统一。
熟人聊天工具只有微信、QQ,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邮箱有Gmail、163、QQ,手机运营商有移动、电信、联通?邮箱和手机号本质上也是“熟人交流工具啊”。
1.IM市场之所以没有像邮箱、运营商那样有多家选择,是因为没有统一的互联网协议,导致各个IM软件都是封闭的。
不同的邮箱之间可以互发邮件、不同运营商的手机号也可以互发短信,这都有一套共同的协议来维持这种局面。
邮箱发送的协议是「 SMTP」 ,接收的协议是「 POP 」,后期出现的协议是「IMAP」。
互联网早起,QQ的竞争对手很多:ICQ、MSN、彩虹等等。不过MSN强势的时候遵从美国带来的习惯并没有意愿参与聊天应用的标准协议,中国的竞争对手应该也是参照美国的互联网发展从未推动过建立聊天应用市场的标准协议。所以导致现在聊天应用都是封闭、各自为政,而又由于“熟人聊天工具”市场的较强约束力,所以也只能决出一家胜者,这对整个社会的沟通效率都有影响。
其实如果有一套互联网通行的标准协议,那么MSN、WhatsApp、微信、QQ、陌陌等互联网聊天应用都应该可以互发信息,那么就很难出现现在腾讯一统的局面了。
可是到现在,腾讯如果不加入「互联网聊天应用标准协议」的话,那么这个协议就是笑话。腾讯肯定不会自毁长城喽,所以格局已定的情况下,很难出现「微信、易信、来往、米聊等等聊天应用可以互发信息」的场景。其实如果有大家公认的协议在,那么在熟人社交市场就不会有那么大的相互约束力。
社交类产品是基于关系链所构成的,它具备包容性和延展性。包容性在于它可以容纳各式各样的垂直社交,无论是陌生人社交,颜值社交,图片社交,其实都可以在微信或QQ这个大框架下发生。延展性在于随着关系链中的大部分群体进入这款产品之后,非用户群体为了维持原先积累的关系链,也会随之进入这款产品,成为该产品的用户,并继续发生延展作用。两种属性的叠加,也就随着用户的关系链而形成产品的壁垒,新兴产品很难以打破这个壁垒。
而社区类产品是基于主题内容而构成的,它具备垂直化属性。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内容偏好,一款社区产品不可能满足所有不同主题内容社交需求的用户群体。因此,也就形成了目前社区类产品百花齐放的格局了。
现中国比较火爆的社交软件:扣扣,微信,米聊(我大多数使用扣扣,米聊很少)
下面是知乎上一些网友用户体验:
A)对以下提到的软件我的体验仅限于S60平台
1. 作为一个喜欢尝试新鲜玩意的人,我用过米聊和微信,个人感觉米聊比微信强大许多;
2. 如果有一天我通讯录中大部分的朋友都使用它了,我就会长期使用它,就像今天的微博一样;
3. 实际上我觉得除了通讯录的这一部分,它和im客户端没有任何区别,而它做的事情彩信短信都能做,作为一个非聊天狂人我的包月彩短信都用不完,所有这个东西对我倒是没有什么吸引力。而现阶段邀请好友几乎是必须的,否则你装个米聊或者微信,根本没有人陪你玩,没有好友,这东西就是个废物;
4. 这类软件目前应该都还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但是肯定一点,作为客户端产品,只要出现广告我肯定会反感,任何收费的功能我也不会使用。比如现在米聊出了涂鸦,这功能很好玩,但是如果这功能要收费,那我不用就是了,只要最基本的聊天功能免费这对我来说就足够了。
5. 这个东西是基于通讯录的,这是其噱头之一,当然不排除其以后扩张到桌面领域,但是目前看来,移动应用就是移动应用,为什么要回归PC端?你喜欢在PC上玩水果忍者吗?
B)
1先后使用过kik 米聊 微信
2通信录里的人经常使用,我也会经常使用了,就像短信一样。我给别人发信息,人家不看不回,那我自然也没兴趣了。米聊有个特点,信息有状态提示,发出、送达和已读一目了然。
3.个人认为调用通信录是这类软件的一大特点,而且我希望和通信录里的联系人联系更紧密。这种方式至少比偷偷开后门,或者偷偷吸费要光明磊落得多。通过MSN 邮箱之类的来邀请好友,只是个辅助手段而已,米聊不会强制你去使用。
4.米聊的使用方法貌似是去抢电信运营商的阵地,它之所以能够快速成长,主要还是免费的原因。如果向用户收费,它目前的主要功能还是和运营商的短彩业务有同质的,一定不会有效果。
如果是免费广告,会降低客户体验,就像现在泛滥的垃圾短信一样,不会受到欢迎的。
不过米聊应该可以作为一个通道,提供给手游厂商、O2O厂商和LBS厂商,并对其定制服务进行合理收费。
5.我在和朋友沟通的时候探讨过这个问题,米聊没有pc版,是目前的一个缺陷,很多事情通过米聊进行阐述比较麻烦,不如QQ那么直观。如果有PC版会是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了解到网友对米聊的评价以后,我迅速去下载了米聊,但是目前已知好友只有
两个人,还都是我不想聊天的人,瞬间失去了深入了解的兴趣,果然社交类软件,用户才是最根本的。
互联网发展的现在这个阶段,产品的不是简单的去提供一个功能,而且还要去引导用户,暗示用户,这个产品是用来做什么的。
比如,
(1)移动QQ给人暗示的就是,我是PC QQ的移动端补充。
(2)微信给人的暗示就是,我可以直接发音频,当然这只是微信的第一印象。到现在,朋友圈越来越热闹,朋友圈也在暗示,我和微博不同,这里都是你的熟人,对比QQ空间,朋友圈又有更好的隐私。然后微支付也来了,他暗示的是,用“我”付款很方便。
从这些暗示来说,现在的产品功能上细微的差别就决定产品很多方面的不同,产品的思想、产品针对的人群、推广运营的方式、后期营收的方式。这些对比微信、Line、WhatApp就能看出来。
说回正题,在很多人心目中QQ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工具,聊天、发图、传文件、语音视频,其中没有复杂的业务逻辑,没有高深的功能。但是,他是多么成熟的一个产品啊,每个功能都做到了极致(在PC上),就是这些极致,让它“船大掉头难”了。
总结,想在一个新的领域有所作为,想用老的产品去渗透,基本上已经不可能了。所以,必须要在产品的形态(有待去仔细的思考)上做突破,不然只能等死。
但是话虽这么说,但是作为一个出身比微博还晚的微信却在短时间内迅速占领聊天软件的半壁江山,确实令人深思,下面是一些浅谈的观点(为何微信可以成功)1.微信聊天与qq聊天功能虽然类似,但是微信聊天主推语音聊天,qq聊天主要侧重打字聊天。
2.微信订阅号的功能起到了app集合的作用,一款微信通过订阅不同的公众号相当于多款应用。
3.微信的朋友圈相比qq的qq空间更加私密更加亲近,类似一种朋友的特权,只有是好友才相互看得到,QQ的qq空间更加公开化。微信的朋友圈可能倾向于构建的是种朋友间的团体性。
4.聊天功能来讲,微信比QQ更专一,更轻量。除了表情包没有过于累赘的东西(相比之下QQ花哨的功能就很多了…)这就类似于全平台的iMessage或是网络短信,也可以算是国内版的Whatsapp。
5.但我认为真正使微信火起来的原因是“朋友圈”。一个类似于QQ空间的分享平台,但非常独特。按社交圈大小排序的:微博>空间>朋友圈
相比于QQ空间这样一开全开 一闭全闭直来直往的方式,朋友圈的独特意义就在于小圈子社交。
形象一点来说,在QQ上,只要加了好友,它就成为你的QQ社交圈中的一员,你的QQ圈有且只有一个,通过与他人的唯一社交圈产生交集,你的“人脉”夸张的来说可以达到无限大。朋友圈呢,一个人的微信社交圈可以有无数多并互相保持独立,且都在你的管理之下。一条post的内容,评论只让指定圈子里的人互相可见,这无疑减少了“乌龙”的概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你的言论自由。
如现实中你不可能听到别人说的每一句话一样,朋友圈设计的巧妙之处就在这里。当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时,自主的控制就能缓解很多尴尬。
又或许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年龄越小的用户越会偏向QQ空间,年龄越大的用户越偏好微信朋友圈。问同学要联系方式,第一个反应一定是QQ,问老师要联系方式,多数给的是微信,QQ则尽量避而不谈(至于给电话号码么,那完全就没有圈子一说了…)。具体的原因就是社交关系复杂化和分享的内容的性质。
到这里就能得出结论了,微信普及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注册方便,语音消息,而是它的附加产物朋友圈带来的便利。当然这是从逻辑方面考虑的,不能转发 保持原创这个设定从内容上考虑也是一部分原因,但我认为主要的还是逻辑形式。
两种用户群体同时存在,两个平台自然也就互立共存,不存在直接竞争。比起在陌生人群中喊一句话说不定就得罪一个人,把想找的人围起来开个小会才更加接近现实生活吧。
接下来我会更加深入去了解微信为何能在扣扣占领聊天的江山时还可以分的蛋糕,我想一个软件的成功和它的营销等各个方面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