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并没有给这个善良懦弱的人半点怜悯,他始终没有快乐过。
战争逼的每一个人都自私起来,也只有他的母亲用最纯粹的爱待他,爱到把自己的儿子当成他的私有物,到她恶言相向逼走另一个跟了他十四年的妻。
那金先生似乎很残忍,给一个老好人一场重病,一个死去的朋友,一个离开的爱人。让读者看着他的肺被慢慢吃掉,小说也随他的死亡走向尾声。
人们见不得好人被毁,作者偏偏平静地毁掉他。这也不同于巴金《激流三部曲》的热烈跌宕,个人主观的情绪带入与自我抒情自我感受的呈现,《寒夜》更多的是描写人物复杂矛盾的心理,最大程度展现主人公内心世界,这在我看来这也是这篇小说被称为巴金艺术成就最高的原因之一。
《寒夜》的情节相对简单,并不见得有多少大波大浪的起伏,很现实,也很真实。他的妻与他的母亲之间十分激烈的矛盾几乎是这篇小说所有情节的“散开点”。他的妻想要活得痛快自由,她不想在他古庙似得家中枯死,但所有她都可以忍受,她可以挣钱,可以陪他,可以护他,就连他母亲盛气凌人高姿态地对她人格上的侮辱她的能够接受(其实是不屑于争吵)。
她以为那是爱,但其实是同情。
当她的生命里出现了另一个有能力给她想要一切并且也深深爱她的男人,她依然选择守着他,当日本人越来越靠近时,也断然拒绝了和那个男人一起逃难的提议。然而这根弦,就在他无数次的软弱和与他母亲无休止的争执中断了,再也不想耗在这儿了,不想耗在这单调又生气的话里,不想耗在这带病的面容里,她不能救别人,至少她得先救出自己。
“可是我只能怜悯你,我不能再爱你。”她离开了。
我在想,两个人爱对方如生命,一旦环境不利,多半无言。爱排开千险万难,几乎不可能。
排开自私的问题,先得承认在那个时代,一般人在环境面前潜意识是认输又脆弱的,不对等又不愿改变的,因为麻烦,又不见得成功。敌人来了先填饱肚子再说吧,普通人哪有时间闲情考虑这些。再说,跟环境作对啊你还得跟顺应环境的人做对,失败了多没趣。要是这样的人多了,又理性,又有方法又合理,还得不受干扰,在那个时代,多难得。不过多个几次,社会也就有出路了,(而书里的主人公是知识分子,我听说这满腔热血的知识分子都找不到出路了,那社会的出路又在哪儿?)那就不是一般人,是伟人呐。我想提的是平常人。
话说回来,《红楼梦》宝黛多爱彼此,是深入灵魂的倾慕。不过宝玉家的就没把黛玉当媳妇儿过。这是家庭环境对个人情感的压迫。很美,是凄美,不过也还是没在一起。《霍乱时期的爱情》不也因为双方社会地位悬殊考虑到社会环境到五十多年后才在一起的吗(当然也有个人性格原因)。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多半是悲剧,因为悲剧多深刻,真实地让人思考。
回到书里,树生所处的环境与她本性格格不入,没人会永远活在与她本性相背离的环境里(我要遇见这样的婆婆非得离家出走不可)。她可以不改变,但她可以离开。
现在,我不怪她,反而憎恨起文宣的软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