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脸妹妹\(--)/
好久没有逛书店,昨晚去当当亚马逊kindle看了一下近来的畅销榜单,发现这四年以来,书单居然并无多少差异。大部分是心灵鸡汤、成功学、厚黑学以及娱乐或者主持界名人出的关于工作生活的书,有一部分翻来覆都是那几本广为流传的小说,余华路遥三毛东野圭吾,剩下夹杂了几本学科基础入门书,有关金融物理数学和互联网。
我是一个很喜欢逛书店的人,尤其那种看着很小,但里面书籍及其丰富的小店,不一定非得是那种装修看上去很有情调的小资书店。可遗憾的是,这几年来别说这样的书店,就是实体书店也越来越少。
我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学校将近一万亩那么大,可是里面只有两家很小的书店,南区那家卖的都是四六级教材和单词书,北区那家卖教材。学校二号门对面有一家复印店,顺便卖几本杂志,三号门过去有一家音乐书店,卖五线谱和四六级考卷,然而这样的书店根本就不能叫书店!到了周末的时候,南北樟树林会有人摆摊二到五折卖书,书倒的确有几本,可惜更新频率太慢,出摊时间太少,况且我每次去买书,周围也没几个人在看,所以也真的不能怪老板更新慢出摊的时间短。而我们学校有多少人呢,举个例子,我们学校34个学院,我入学那年,本科生有将近1万,再加上研究生博士生,非全日制学生,教职工,少说六七万人绝对有。
大四上学期出去实习,住在某省会城市的高教园区,周围有好几所不错的大学,还有全国知名高中以及互联网著名企业。因为附近没有看见书店,我在导航上搜,跟着走了三公里,导航把我带到一个小楼梯前,我顺着夜晚的灯光上楼,发现那是一个专门卖字帖和古画的店。实在没法了,于是只好问这边上大学的同学平时他们都在哪里买书,而这个据我所知高中确实有读书习惯的同学诧异地看着我,买书?哦,不,上了大学后从来我没有看过书。
当然了,一个城市总会有那么几家大型的新华书店,到处摆满了文具、明星周边、工艺品、音碟甚至乐器,内容之丰富让人咋舌,醒目的地方摆满各种畅销书籍,尽是鸡汤和浮夸的书腰封。小孩子在里面跑来跑去大呼小叫,耳膜都要被镇痛了。一遇雨天,更是心烦,总有人把雨伞的水甩的到处都是,地上湿漉漉脏兮兮的。我怎么会有勇气席地而坐,抱一本书安静得看一整个下午,何况很多书,书页还是脏兮兮的。新华书店再也不会给我儿时的感动,却成为了浮躁的代名词。
除了新华书店,还有独立书店。众所周知,独立书店这几年来很难在国内扎根。什么是独立,私以为是拥有独立的品格,独到的品味,不媚俗,不盲从,而不是独特的装修。现在很多独立书店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他们看起来很有情调。一家有个性的书店,不是你放几张原木色的桌子,藤椅或者精致的铁艺,几盆多肉就能独特的,再好的装潢却没有内涵的书籍也只是金玉其外。更何况,在我看来这种伪小资伪文艺的风格大多千篇一律没有创新。书店这个名词,正是因为“书”才决定了此“店”不同于其他“店”的地方,理所应当以书为主,店只是载体,太多花哨的装修只会乱花渐欲迷人眼,喧宾夺主,反而吸引了一大堆只为拍照装逼格的伪文青,吓跑了真正想要静下心来看一本书的爱书之人。当然了,我们必须承认,独立书店的现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国内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书店只好变着法儿卖弄风情吸引客人。在这个京东当当亚马逊早上下单下午到书,甚至无论什么书网上都能搜到免费的电子档的时代,谁还愿意出门花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去挑几本原价的书呢?
我第一次在网上买书,是高中的时候,在当当上下单。主要原因是便宜,因为当时是穷学生,生活费不多,并且那段时间应该是当当打折比较多的时候,最少都是打六折。于是我很兴奋的在网上下了单,几个小时就到了,不仅便宜,而且省去了我跑书店的时间(要坐车一小时,来回就是两小时)。可是一旦有时间,我都会坚持去书店买书。我很享受那些和好书偶然邂逅的瞬间和指尖翻过书页的触感。我买书喜欢看封面、看质感,最讨厌书腰封,而在网上买书,图片再精致,推荐语再优美,都比不过一本好书在手的悸动。
前几天朋友新买了kindle,问我的kindle有没有包月,我说没有,有条件的话我会尽量看实体书,只有出远门的时候才会去网上下电子书并且还会带一本纸质书,实在不方便的时候再看电子书。因为我经常喜欢回看,细细咂摸那些文字那些句读,而电子墨水,真的不会带给我这种恬静的心情。
最后,我以为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一个很平常的习惯,从内心讲,我希望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这样才会有更多好书更多好书店。在这个什么都是速食的年代,人总是要有所坚持的,生命总是需要严肃的,不然那些美好的东西,都可能变成4G时代无处安放的古董,被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反复糟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