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间:2017年5月14日
地点:天津市恒华大厦
共8位同学参加
前言
幸福是人人都追求的,但曾几何时,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增长,我们的幸福感却并没有随之增加,幸福感反而下降,我们为何离幸福越来越远?为什么拥有了财富还是不幸福?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心灵危机?在《我们为何不幸福》这本书里你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作者及本书简介
慈诚罗珠堪布是世界最大佛学院——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著名上师、当今最重要的佛学大师之一。 慈诚罗珠堪布是一位诚实的比丘、诚恳的行者、真正的上师,一位实在的佛法追随者。 翻开堪布的《我们为何不幸福》,那些警醒我们麻木人生的道理我们可能闻所未闻,如“乐观者最早死”,“物质享受就像是喝盐水,只会越喝越口渴”,“人死了以后,不是一了百了”,“把财富送人,就能带到下一辈子”,“失去心爱的人或物,是轮回中必定面临的自然规律”,“面对痛苦本身,就是偿还果报”…… 本书更有化逆境为顺缘,让你内心可以强大到所向披靡的多种禅修之法以及具体的禅定训练方式。 《我们为何不幸福》由《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正见》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著名演员李连杰联袂推荐!
本期导读
导读内容:第一章
1.为什么拥有了财富还是不幸福
2.金钱能够带来满足,但效果是最小的
3.痛苦的因缘:过度的欲望、自私心、执著
4.永远不可能:用有限的物质来填补无限的欲望空间
5.乐观者最早死
6.学会放下离谱的自私
7.执著会产生欲望,随后导致痛苦
本期回顾
在一个充满爱的一天 ——母亲节,又恰逢陈同学和翟同学的生日,期待了一周的《我们为何不幸福》第一期读书会如期举行,这次读书会由陈同学发心在她的工作室举办,来到读书会的现场,看到陈同学早已准备好的书本以及茶果,能在这样轻松优雅的环境里和大家一起分享读书心得,甚是欢喜。
陈同学主持,向大家介绍了作者以及本期内容的导读,并安排了本期读书会的流程,第一章共七小节,剩余七位同学恰好一人一小节,来分享自己的感悟。
参与本次读书会的同学有来自天津高校的大学生,有白领,有自由职业者等等,大家共聚一堂来探讨什么是幸福,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鸿宇同学分享了“为什么拥有了财富还是不幸福”,他联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用粮票的那段经历,那时候的物质生活并不丰富,但是人们过的很幸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简单,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也很高,但对比现在西方关于人们幸福指数的调查,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反而下降,当人们未能解决温饱问题的时候,物质生活可能和幸福感成正相关,但当基本生活已经满足了以后,物质生活越丰富,幸福感反而下降的很厉害,可见幸福感和物质没有必然的联系,拥有了财富也不一定幸福。再谈到现在的买房热,有了一套房子还想有更好的,在国内买完了还想去国外买,买完房就停止了吗?又想买飞机,买游艇!当财富达到一定的水平以后,在欲望的驱使下,人是无法满足的,幸福感如果一味地向外求的话,就如同缘木求鱼般了,真正的幸福是向内求来的。
李同学分享“金钱能够带来满足,但效果是最小的”,每个人对什么是幸福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人说是稳定的收入、有人说是和睦的家庭……每个人可能都有这个阶段,以前当物质没法满足的时候,就会觉得我拥有了财富就幸福了,陈同学在开场时分享了丰子恺先生的话:“人生有三个层次,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对照这三个层次,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往上走一个高度的时候,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追求一些更高的东西。现在拥有财富的人很多,但是往往他们光鲜的外表下往往隐藏着一颗并不幸福的心!金钱在一定范围内能带来幸福,但却不长久,幸福不是向外求的,而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感受!
来自玉树的藏族小伙伴,扎西同学分享了“痛苦的因缘:过度的欲望、自私心、执著”,要消除痛苦,首先要了解它的来源,除物质之外,佛经中讲了三种痛苦的来源。一是过度的欲望,现在的人往往都有攀比心,比如今天有了自行车,明天又想要一辆跑车,有了跑车又想要别的更好的车,这样致使欲望不断增长。虽说不能没有欲望,一定程度上欲望是一种动力,但不能过量,欲望超标就会给咱们带来不幸福。第二个痛苦的来源是自私心,普通人不可能没有自私心,但要对自私心加以控制,比如在一个团队中,不能光想着自己,而要以团队更好的发展为主。在学校里比如今天有奖学金和助学金摆在自己面前,不能想着两个我都要,毕竟在这么多的同学里还有很多生活条件不好的同学,所以不能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了自私心、欲望咱们会感到轻松,天天想着自己的话会感到很不自在。第三个痛苦的来源是执著,比如大家一起探讨一个问题,自己一直执著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而不接受他人,这样是不对的。以上这三者就是痛苦的来源。
此时主持人同学分享了自己之前与扎西同学的聊天:扎西同学来自玉树,第一次认识扎西同学的时候,问过他关于玉树地震的情况,地震对家里影响大不大,扎西同学说,没有影响,再后来才了解到那次地震扎西同学家的房子全塌了,但是他却觉得这没有什么,如果这件事放在咱们身上可能就不会这样想了。真的,人的幸福感有的时候来源于自己给自己设的限,如果设限愈低可能幸福感愈强,就像扎西同学,虽然地震导致了自己家的房子全部倒塌,但家人都平安无事,这也是一种幸福。
王语同学分享了“永远不可能:用有限的物质来填补无限的欲望空间”,之前看过索达吉堪布著的法王如意宝的教言《不离》,其中对一个教言感触很深: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不能通过满足来淡化。物质带给人们的满足感只是暂时的,这部分内容主要就是告诉咱们要知足少欲。拿自身的经历来说,有的时候非常想得到一个东西,甚至晚上都睡不着觉的想,但是当真正得到了以后,却不像是自己当初期望的那样了。所以欲望是无限的,有限的物质是不可能满足它的!
来自天津工业大学的李同学分享了“乐观者最早死”,很多人认为佛教消极、悲观,这都不是了解佛教的原因,其实佛教既不过分悲观,也不过分乐观。佛告诉我们,要用正确的眼光去看世界、看人生。自己也是通过对比,感觉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才开始学习佛法。这里讲到的美国海军上将在越战时沦为战俘总结出的心得:乐观者最早死,这种想法太极端了,他们的乐观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保持必要的危机意识,就会多一些面对压力与痛苦的能力,用佛教的语言讲,这叫做修行。
主持人补充道,这里的乐观是加了引号的乐观,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乐观吗?这是一种极端的幻想,是自己的期待值太高了。与之类似的,比如自己在单位工作努力,领导说要给自己涨工资,这个时候自己心里就想,领导是不是会给我涨两千块钱,结果到最后就涨了五百,自己心里可能反而因为涨工资而不开心,或许涨工资这个事会给你带来更大的困扰,如果反过来领导直接给自己说,你最近这么努力工作,我给你涨五百块钱的工资,这个时候你可能又是另一种心情,同样是涨工资,为何前后差别这么大,就是源于自己内心的设限不同,所以上面的乐观者并不是乐观。
法新同学分享了“学会放下离谱的自私”,以自己在日常生活以及家庭中的感受来谈论这一部分内容,在家庭和生活中,一个自私的人,他给周围带来的氛围是一种不和谐的氛围,如果能放下自私,这样会给大家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带来和谐的氛围。以自己之前工作的性质谈论自私的危害,再谈到如果父母是很自私的状态,那么对现在孩子的教育也是非常不利的,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可能导致以后孩子也变成一个自私的人,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分享,没有责任感的人。自己在工作中可能没有完全放下自私,但通过学习佛法自己有了一个努力的方向,慢慢地学会了放下,今日事今日毕,学会把当下的每一件事情做好。
翟同学分享了“执著会产生欲望,随后导致痛苦”,翟同学分享了自己以前的状态和现在的不同,自己的性格比较执著于自我,一直在自己的圈里走不出来,以前自己很矛盾,一件事情找不到出口就永远往前奔,但后来通过接触佛法,让自己的心也慢慢地变得静下来,慢慢地学会了放下,也逐渐地解决了一些自己之前感到困惑的东西,并有感而发,人不能有过多的欲望,衣服不要太多,够穿就行;吃的不用太好,饱了就行;房子不用太好,能住就行。
作者在文中写道:执著为什么带来痛苦,因为咱们执著的东西都是如梦如幻的,主持人谈到了自己以前特别喜欢问的一个问题:在做梦的时候咱们都认为自己当时的那个场景是真的(有时候睡得浅除外),甚至自己在天上飞也是觉得真的,比如说梦里有个人打了自己,在梦里自己肯定是很生气,但醒了以后咱们并不会恨那个人,也不会再打回来(个别人除外),那看咱们现在的生活,会不会也是一层梦境呢?大家可能都有过在梦里还在做梦的感觉,那咱们现在难道就不是梦吗?包括咱们看到的颜色,都是一种假象,小时候上自然课,老师让在一张纸片上画七种颜色,让这涂有七种颜色的纸片高速转动的时候,颜色就变成了一种白色。大部分东西都是相对的,在梦里咱们会有贪执,但醒来之后这些都变成无所谓了,对一个证悟者来说,在生活中他是一个很好的演员,会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会演好自己的 戏,但自己不会陷入其中,对这些都不会执著,因为都是如梦如幻的。比如在工作中,咱们好好地演好自己的戏,那么之后自己可能还会接到更好的戏,如果演砸了那肯定就接不到更好的戏了。在见解上咱们知道这个世界是如梦如幻的,但咱们还是得吃饭、睡觉,来演好自己的戏,不要太执著,这样痛苦就会逐渐减少。
以上就是本次读书会的回顾,看完之后大家对幸福有没有一个新的认识呢?是否知道了咱们的痛苦来源于哪里呢?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幸福的人,非常欢迎你来读书会,看书,喝茶,分享自己的感悟。
敬请期待下一期内容:你可以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