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阳遒县(今保定市涞水县)人,东晋军事家。在东晋王朝中,很多将领都想着要北伐中原,收复北方失去的土地。祖逖(tì)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祖逖年轻的时候,就立下了报国之志。他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半夜一听到鸡叫,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所以就有了一个成语叫“闻鸡起舞”。
祖逖为了完成收复家园的心愿,招募了两千名壮士,踏上了横渡长江、北伐中原的征程。
船到了长江中心的时候,祖逖发现壮士们全都神色沉重,面露悲戚。原来这些人望着江面上的茫茫雾霭,看不到头,这辽阔的自然景象反衬出了一个个个体的渺小,想到即将面对强大的胡人,他们心中产生了无限的恐惧,他们看不到对面,也看不到未来,更看不到希望。
很多人都打退堂鼓,纷纷表示愿意回老家,不想送死。
祖逖大喝了一声:“住口!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岂能贪生怕死?如今胡人占据我们的土地,杀害我们的同胞,你们愿意这样忍气吞声,在江南苟且一辈子吗?我祖逖不愿意!祖逖今天在这里发誓,若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绝不再过这条大江!你们谁想回去,尽管自便!”说到这里,祖逖双手握住船桨,击在船舷之上,很有节奏、很有力量,他像是要把满腔的抱负,都化作手上的万般力气。
祖逖的话激发了壮士们心中的斗志,他们齐声大喊:
“我们愿意追随祖将军,收复失地!”
“北伐不成功,誓不回头!”
壮士们随着祖逖一起有节奏地拍打手中的船桨。一时间,整个江面上响起了击打船桨之声,声震四方。
这就是 “中流击楫(jí)”这个成语的来历。
他在建武元年(317年)率部北伐,得到各地人民的响应,数年间收复黄河以南大片领土,使得石勒不敢南侵,进封镇西将军。但因势力强盛,受到东晋朝廷的忌惮。
太兴四年(321年),朝廷命戴渊出镇合肥,以牵制祖逖。祖逖目睹朝内明争暗斗,国事日非,忧愤而死,追赠车骑将军,部众被弟弟祖约接掌。北伐大业也因此而功败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