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电影,是故事简洁、和谐、耐人寻味,能恰好地诠释主题,然后是艺术表现手法要完美新颖,再就是思想要有高度、深度。除了以上这些,还要有更宽的外延。画面和故事背后,始终要有一种摄取观众心灵的力量。
《放牛班的春天》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它具有神一样的气魄和力量。
观众从中受益并津津乐道的,是学监马修以爱代替惩罚的那种润物细无声教育方式。用音乐做感化人心的主线,是此片的另一大亮点。合唱团孩子们恰到好处的分工合作,不但让观众体会到了音乐纯化人心的伟大力量,还似乎从这所名为“池塘之底”的学校看到了人类社会的缩影。人无完人,世上每一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但只要调度得好,一样也能演奏出和谐乐章。
如果说“池塘之底”象征我们丑陋、阴郁、病态、悲凉、无望的社会,那么这些撼人心魂的乐曲,就是拯救我们的美丽之源,快乐之本,健康之根,温暖之色,希望之种。优美动人的旋律,从四面向我们包抄,流进我们的血脉,超度我们的灵魂,让人真正感受到了音乐那种伟大的浸润人心的力量。
这部电影的伟大,还表现在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处理上。学监马修其实扮演的也是一个“导演”的角色,乱成一团的班级像一架断弦之琴,由他稍微调整,就能发出天籁之音。他即便作为学监,也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在灵魂上他始终与孩子们保持水平,所以能被孩子们接受。并且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公心。
而马修在引导孩子们的同时,也反被孩子们的青春与活力、浪漫和幻想引导,在“池塘之底”里,他把埋在心底多时的才华诠释得淋漓尽致。教者与受教者的关系有了一个崭新的定位。这也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定位,其实就是一种互相给予、受惠的关系,是一种彼此拯救的关系。很多类似的电影则往往单方面拔高教育者的形象,那不但破坏了电影的内在和谐,还导致被赞扬者面貌模糊。
学监马修也不是上帝,并不能让“池塘之底”的孩子们每个都像音乐奇才皮埃尔·莫安琦一样成为大师,但他在做学监的时候,至少让每个孩子都曾被爱抚摸过,被音乐点亮过,这就已经足够了。
一班问题学生(放牛班),遇到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为问题学生带来了希望(春天)。从这部片,我开始相信音乐可以影响行为,比如超市播放音乐促进消费、降低货物被偷的概率。而天使的脸孔,捣蛋的心灵,又让我相信人性本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