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被“从来如此”、“理所当然”、“为了你好”这些肉眼看不见的指指点点所束缚。在乎别人的评价大于自己的感受,放弃了自我的思考,让别人去决定你的幸福。你有吗?
日剧《坡道上的家》里说将人逼上绝路的,就是“一般而言”这个想法。社会大众的“一般而言”,自己决定的“一般而言”,亲人要求的“一般而言”。明明是自己的生活,却被他人所谓的“一般而言”所束缚,你痛苦吗?
那到底什么是对的?我想再替鲁迅先生问一遍:从来如此,便对吗?
从小到大,似乎总有一座叫做“常理”的监狱,把我们困于其中,逃脱不能。
你是男孩子,总是玩毛绒玩具怎么行?你都二十几岁了,怎么还看动画片?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应该结婚;男人必须加倍努力的工作;女人有了孩子人生才算完整。
就这样逐渐被身边人所谓“正确”的言论压垮。将就着谈了一场恋爱,将就着结了婚,将就着在不幸的婚姻中连同孩子痛苦地纠缠一生。
《乌合之众》一书中,作者古斯塔夫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当身边的人都在聊明星八卦,家长里短,你不加入就会被排挤。当宿舍的同学都在熬夜打游戏,你在看书学习就会显得格格不入。
不管在哪里做什么,都有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每个人都不想被讨厌,被排挤,人都是希望被认可的生物。于是我们只能放弃自我,成为群体中的一员。
人一旦融入群体,真相与对错就变得没有那么重要,所谓真理,就是群体所认同的观点,所谓对错,就是群体的价值观。如果你不这么认为,只能说你和一般人不一样,这个群体便容不下你。
那所谓的“一般人”到底是什么人?
有人说大学一定要谈恋爱,甚至认为女孩子的价值在于被男孩子追求的次数。姑娘们争先恐后地换了一个又一个男朋友,把大好的年华浪费在不喜欢的人身上。你问她是谁规定的?她回答没有人规定,只是大家一直都这么做。
除了世俗的常理,困住我们的还有“为了你好”。
这四个字十分不讲道理,那些口口声声为了你好的人,其实基本上都是为了自己。还说的理直气壮,大公无私,不允许你反驳,不然你就是不识好歹。
父母强迫孩子做不喜欢的事,美其名曰“为了你好”;亲戚强迫你嫁给不喜欢的人,美其名曰“为了你好”;上司借着锻炼你的借口强迫你加班,美其名曰“为了你好”。
因为一句为了你好,就给你戴上了一副无形的枷锁,做一个任人支配的木偶,是何道理?
有时候觉得人真的没有善恶之分,大家都是在以自己的喜好和价值观来评定他人。为了迎合他人的喜好,抛弃了自我,比起自己的感受,更在乎别人的看法。
可是人活一世,不能总是活在别人的看法里,活给别人看,是活不完的。就像余华说的,生活是属于每个人的感受,不是属于每个人的看法。
伊能静一直被人说装嫩,我很喜欢她的一句话:我要永远做少女,哪怕只是老少女。
不管到了哪个年龄,都可以穿漂亮的花裙子,开心的奔跑,做任何想做的事。
根深蒂固的世俗常理无法轻易打破,你只需要更爱自己一点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