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为了养腰,天天卧床,用这时间看完了这上下两本的《长安十二时辰》,特别带感。我这人读书时,脑海里的画面感强到能自动生成,而这本书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又特别多,所以我一边读,一边就直接在脑海里复原出了长安城样貌,灯火服饰嬉闹叫卖,均有色彩与声音,直接就是一部高清电影。
月圆之夜,大雁塔下出现一袭黑影,掠过重重叠檐,但声音极轻,只惊起几只鸟雀。
这是我读完书后,脑海电影里的第一个画面。
张小敬不像官,倒像侠。他基本不太以上司的命令为转移,而只以自己认为对的方向为原则,所以他注定当不了官。
唐代开始有游侠,虽然跟后来的侠含义很不一样,但李白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也说出了侠之君子义,一直到金庸说出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基本上完成了对侠的整个文学塑造。
但是侠也是人啊,天天做一心为人毫不利己的事儿,内心能不挣扎矛盾么?很多文学中塑造的侠,都太伟光正了,甚至都不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了。所以金庸的小说里,最有血有肉的侠,我觉着是韦小宝。
个人恩怨与长安百姓,任张小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再多,在这仅有的十二个时辰里都不能想太多,所以书里对此矛盾有着点到为止的着墨,合适。虽然到后半部总感觉点拧巴,但是人物塑造还算比较完整。
重点是,这部书里的很多关键人物,历史上是确有其人,很多情节在当时或有传闻或有记载,更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文学小细节,都掺杂在这本书的情节之中,让人读时常看到小彩蛋的会心,佩服马王脑洞。
情节里也偶有bug,比如我特想知道徐宾最后的暗号是啥意思,居然没有交代……但是瑕不掩瑜,可看性很强,尤其是上部的这段话,特别打动我。
—————————原文分割线—————————
“汝能啊,你曾在谷雨前后登上过大雁塔顶吗?”
……
“那里有一个看塔的小沙弥,你给他半吊钱,就能偷偷攀到塔顶,看尽长安的牡丹。小沙弥攒下的钱从不乱用,总是偷偷地买来河鱼去喂慈恩寺边的小猫。”……
……“升道坊里有一个专做毕罗饼的回鹘老头,他选的芝麻粒很大,所以饼刚出炉时味道极香。我从前当差,都会一早赶过去守在坊门,一开门就买几个。”……“还有普济寺的雕胡饭,初一、十五才能吃到,和尚们偷偷加了荤油,口感可真不错。”
“东市的阿罗约是个驯骆驼的好手,他的毕生梦想是在安邑坊置个产业,娶妻生子,彻底扎根在长安。长兴坊里住着一个姓薛的太常乐工,庐陵人,每到晴天无云的半夜,必去天津桥上吹笛子,只为用月光洗涤笛声,我替他遮过好几次犯夜禁的事。还有一个住在崇仁坊的舞姬,叫李十二,雄心勃勃想比肩当年公孙大娘。她练舞跳得脚跟磨烂,不得不用红绸裹住。哦,对了,盂兰盆节放河灯时,满河皆是烛光。如果你沿着龙首渠走,会看到一个瞎眼阿婆叫卖折好的纸船,说是为她孙女赞副铜簪,可我知道,她的孙女早就病死了。”
……“我在长安当了九年不良帅,每天打交道的,都是这样的百姓,每天听到看到的,都是这样的生活。对达官贵人们来说,这些人根本微不足道,这些事更是习以为常,但对我来说,这才是鲜活的,没有被怪物所吞噬的长安城。在他们身边,我才会感觉自己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