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绍兴城里,常常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当你厌倦了喧闹的大街,拐进一条临街的小道,再随意拐进一条更小的弄堂走走看时,却发现前面一处古迹正静静的等着你,仿佛已经等了你几百年。青藤书屋便是这样一处所在。幽深的大乘弄内,我和他不期而遇,恍若天意安排。
入得门来,数丛芭蕉,几竿修竹,卵石铺成的小径及一口古井构成了一个极中国式的庭落,小巧却也雅致。幼年时的徐渭便是在这院落里嬉戏长大的。虽说其父也曾当过官,家道也算不贫,但作为一个侍妾生的孩子,上又有二位年长的嫡出兄长,想来这个孩子的童年不会有太多快乐的时光。
小院一角植一棵芭蕉,掩印着一个月洞门,“天汉分源”四字据传系徐渭手书。月洞门内是小小天井,正中一口小池,徐渭号“天池老人”,此便是所谓“天池”。池很小,池水清冽见底,池边一副对联“一池金玉如如化,满眼青黄色色真。”亦系徐渭所撰。
天井最深处,一枝青藤盘根错节,扶墙蜿蜒而上直至院墙,上覆层层翠叶,匝下一地绿荫。徐渭十岁时曾因慕青藤倔强孤傲而亲手植藤一株。虽说当年的青藤已不复存在,但后人补种的这棵却依然有着一样的风骨。一棵小小的青藤如植下了谶语,徐谓的一生,真如此藤一般,狷介,孤傲,遗世独立。
与小天井并列的,便是二间正房了。一间朝南,南窗正对着小天井的水池。窗边置一桌,上边陈列着文房四宝。青年时的徐渭便是在此伴着窗外一池清泉和一支老藤呤诗作画。正对着书桌的墙上,一幅自画像并撰有一联“二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东倒西歪屋只是自嘲,但“南腔北调人”却是事出有因。徐谓一生于戏剧颇有研究。明时剧分南北,北曲为主,南曲仅存于地方戏曲中,徐渭主张南北曲合一,并曾写《南词叙录》。故南腔北调的融合,亦是他一大心愿。
另一间房现已成为了一个陈列室。细细阅读所陈列的资料,不禁为其多灾多难的一生而唏嘘不已。庶出、入赘、八次应试不中、三次自杀未遂、误杀入狱、浪迹江湖,最终靠卖字画了度残生。唯一能让他施展抱负的便是入浙闽总督胡宗宪幕府,为其出谋划策抗击倭寇的时候。然随着胡宗宪的下狱,他也几近癫狂,此后一直穷困潦倒,直至其生命的终结。
“忧愁愤怒出诗人,艰难困苦塑俊杰”,艰难而坎坷的一生,却成就了他惊世的诗书画成就。他的画作,带着强烈的个人情感,在似与不似之间抒发胸臆。泼墨于纸,略加勾染,浓重的枝叶,疾风骤雨般密集的葡萄便跃然纸上,淋漓酣畅地表现了他的激愤倨傲,“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这位在诗、书、画、戏剧、军事等方面都有极高成就的少年天才,这个中国大写意画派的鼻祖,青藤画派的创始人徐渭徐文长,就象一颗稀世的明珠,闲抛闲掷于这俗世烟火里。
然而再多的尘埃也无法掩藏明珠璀璨的光芒。小城里的人们敬重这位不慕权势,刚正不阿却又才华盖世的布衣文人,绍兴城内至今流传着很多他蔑视权贵,帮助百姓的故事。他的居所虽多次易主,但均书香不断,并得到了妥善的修复和保存,使之完好如初地延续至今,使得后人还能有一方凭吊之处。
风过处,小院里细竹轻摇,“自在岩”墨痕依旧。
沧海遗珠,闲掷野藤,唯先生风骨,如墙间青藤,终年苍劲不衰。
(图片均系作者拍摄,水平不高,您将就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