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初次知道“早期STEM教学”时,我在脑海里产生许多疑问——什么是STEM?为什么要提出STEM?STEM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吗?带着疑问,我开启了“STEM”之旅,翻开《早期STEM教学》,在里边一探究竟。
在阅读完“序”部分之后,我了解到,原来STEM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英文首字母缩写,并且STEM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区角活动(搭建区、自然角等)、户外活动(玩沙区、玩水区、小菜园小花园等),而我感受颇深的是区角活动中的搭建区。因此,我将通过搭建区的活动内容谈谈我对STEM的初体验。
前期,老师们带领孩子们实地考察青岛中学,通过观察青岛中学的楼层数目、外部结构来认识青岛中学建筑的大致特点,并回园用搭建区的空心积木和实心积木进行表现。
我想,孩子们通过一次对青岛中学的实地考察及教师的有效指导,就可以初步搭建出青岛中学的整体外部结构,那么,老师何不引导孩子们搭建我们每天生活的幼儿园呢?
在前期搭建青岛中学时,孩子们的搭建水平只局限在“几栋楼?一栋楼有几层”的简单经验上,而对于其内部及周围的环境,孩子们认识并不深刻,必竟这不是孩子们目前每天生活的场所。
但是,孩子们每天来幼儿园,对幼儿园内部建构及幼儿园外部周围环境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因此为调动孩子们已有经验,我首先引导孩子们讨论:幼儿园多高?有几层楼?你想用什么形状的积木来建造?(数学)幼儿园里除了有高高的楼房还有什么?(国旗、滑梯、水池、沙池)如果你现在是小小工程师你想先造什么?再造什么?(工程中的设计)
前期的经验调动很重要,因为这可以成为“小建筑师”开工之前的一种“设计”,就好比在大脑中设计出搭建图纸,以有助于“搭建”是有目的性的。
在搭建活动当中,孩子们根据之前的设计,分工合作,有的搬运积木,有的负责垒高,先搭建了两栋三层的幼儿园楼房,但是两栋楼房中间需要架空连接,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们遇到了困难。
“老师,这个积木放不上”
一个孩子拿起长板实心积木,尝试在两栋楼之间架空,但是由于两栋楼之间距离过大,长板长度不够,因此无法连接。
“嗯…怎么办呢?”我皱皱眉头,将问题抛给孩子。
“我觉得把这栋楼往里边推一推就行了!”硕指着其中一栋楼激动地说道。
“是嘛!那我们来试试?”我和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挪动其中一栋楼。
“好了!”平时比较内向不爱说话的雅菁突然激动地拍手叫道。
“可是它是斜的。”硕歪着脑袋看着那块长木板,好像束手无策。
“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们都开始沉默,这个问题好像难住了他们。我想,我该介入了。
“你们看,这一块长板是薄薄的,这一块是厚的,他们的高度不一样啊。”我不再继续讲下去,想看看孩子们的反应,孩子们还是懵懵地看着我。
“不如我们把这一块薄薄的长木板换成厚的吧!”
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立即行动。“不斜了!韩老师!”硕歪着头观察了一下,拍手叫道。
原来啊,想要把一根长木板平稳、恰如其分地悬空连接两栋楼,需要一一对应搭相同高度的塔楼(数学)。
楼房终于在“艰难险阻”下完成,小工程师们接下来进行第二步的建造——幼儿园里的环境(国旗、小池塘)
在搭建国旗时,源认为旗杆应该很高,于是一直用一种实心长条积木垒高,但是,由于长条积木很细,要想平衡地垒高很有难度,源尝试了5次多,垒高,倒塌,再重新垒高,我在一旁观察迟迟未介入,想要等待源最终的成功。果然,在他的坚持和小伙伴的帮助下,旗杆终于完成。
在小工程师们完成“建筑”之后,我用镜头记录下了他们的成果,并在活动区讲评时间和孩子们共同分享小工程师们的建筑成果及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在小工程师们的搭建过程中,需要经过设计和实施(工程)两个过程。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以下问题:楼房搭多高?需要多少不同形状的积木?选择什么形状的积木连接?怎么解决积木的形状组合与空间问题?两栋楼之间的距离多大才能保证选择的积木可以将两栋楼顺利连接?(数学)怎样让长板平衡地悬空?(科学)怎样让旗杆平衡地站稳不倒塌?(科学)用什么方法搭建最好(技术)等等……
但是,本次搭建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比如将搭建区与美工区结合,将美工区的材料添加到搭建区,让我们的“搭建”变得更加“美观”;比如幼儿园周围的环境还待丰富,门卫室、攀爬架等。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工程师、创造者”,孩子们从思考到尝试去做到解决过程中的问题再到展示成果,他们在“探究”中发展着理解能力、思考能力与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