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动机
任何一部长篇小说系列都要有很强的吸引力驱使读者一本接一本的读下去。《银河帝国》系列的第一部《基地》在最后留下一个问题,当行商力量取代宗教力量之后,基地实际上建立的是一个财阀政治,这种被作者称之为商业王侯的统治会发展成什么局面呢?当时的端点星市长认为,当贸易的力量和宗教一样过时之后,谢顿危机就会出现,到时候问题自然有解决方法。任何有独立思考的人都会发现,这种谢顿预言或者谢顿危机已经变成了一种信仰,但『心理史学』是一个科学方法,当它成为信仰的时候就一定会出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任何科学的运用都是会出错的,哈里谢顿不会出错吗?这就需要继续读这个系列的第二部《基地与帝国》了。
概述与点评
基本上,《基地与帝国》主要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的大概是银河帝国出现了最后的回光返照,其基本特征就是它有了一个还算有些统御能力、但对所有人都缺乏信任的皇帝和一个能力很强、但被权力中心排挤,急需战功的将军。这位将军发现了哈里谢顿的预言,以及基地的野心,于是下决心集结力量剿灭基地。这时候,帝国的军事力量远大于基地,所以行商们想通过行贿的方式离间皇帝与将军。但是他们的每一个离间计都失败了,他们企图制造舆论来让皇帝猜疑将军,却让皇帝意识到了基地的危险,他们想用财富收买皇帝派来的监军,却让监军意识到基地的富裕,进而更支持将军,以便乘机打劫。但非常奇妙的是,这些逐一失败的努力却链接起来导致了一个成功的结果。也就是说,由于将军得到了过于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及监军大臣的全力支持,这所有看似失败的结果加起来的效果反而引起了皇帝对整支讨伐军团的猜疑,最终瓦解了他们对基地的进攻。
这个故事体现的是一个典型的科学应用问题。由于『心理史学』是一个基于统计学的预测体系,它预测的是整体行为的走向,而不是每个个体行为的走向。如果脱离了这个基础,想用该理论来预测个体行为,或者误认为某群体的整体走向就等于该群体中每个个体的走向,那就是对科学的错误运用。这种整体与个体的差异现象也绝不是阿西莫夫的空想,事实上,社会科学有很多严肃的巨作也论述过这个道理,譬如,基于郁金香泡沫、南海公司泡沫等重大经济危机的研究而写出的《异常流行幻想与群众疯狂》,基于法国大革命等政治问题的研究而写出的《乌合之众》,他们都非常严谨而细致地论证了“在社会科学中,群体和个体是两个不同的研究对象”这个道理。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对牛顿在南海公司泡沫问题上的错误感到惊讶了,因为他在这个问题上失去了个体的属性。
《基地与帝国》的第二个故事情节更为简单,但寓意却更为深刻。即在银河帝国彻底衰亡之后,宇宙中出现了一个具有控制人类情绪能力的变种人,他通过一系列潜入行动,用了极小的代价控制了大部分银河系,并占领了基地。而基地的政治不仅进入了腐败的独裁统治,内斗不止,还迷信谢顿预言。结果,这一次遭遇到了彻底的失败,『心理史学』的预测失灵了。
这个故事向我们再次强调了“科学不是信仰”这个极其基本,却很容易被人忘记的简单道理。任何科学分析都是基于已知的因素来进行的,如果『心理史学』是针对正常人类所做的整体预测,当变种人的因素加入之后,这个科学理论就会被证伪。科学与信仰的最大区别就是科学是可证伪的,它不能给我们永恒确定的答案,相反,科学的本质是想告诉人们世界原本就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科学只提供一种思考方法,所有的思考都必然会带来困惑,我们得习惯困惑。另外,科学是鼓励怀疑的,任何科学结论都必须要有求证和证伪的方法,而被证伪的科学结论都会带来新的科学结论和新的困惑,因此,对于“上帝存在”、“人权与生俱来”这种强调不言自明的命题,我们既没有方法证实它们,也没有方法证伪它们,用科学方法论来讨论它们是毫无意义的。任何被信仰化了的科学都会发展成伪科学,譬如社会达尔文主义,极端环境保护主义等。
认识到世界的不确定性以及科学的局限性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因为哈里谢顿终究是个科学家,而不是一个神棍,他才对自身理论出错的可能性做了预先的安排,这就是这部小说最后被找到,并被主角成功保护起来的第二基地。而这个安排到底是什么,我们就要去读《银河帝国》系列的第三部《第二基地》了。
阅读总结
在我看来,科幻小说的魅力就在于它能从一个宏大的视角来探讨人类与科技的关系,好的科幻从来就不在于那些脑洞大开的科技,而在于解释我们人类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重犯同样的错误,从民主到独裁,再从独裁到民主,从拜神信仰好不容易走到理性科学,却又再从科学中产生新的迷信。这是不是尼采说的永劫轮回的一种形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