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折叠屏手机的信息持续沸腾和刷屏多日,看好和质疑的声音兼而有之,凭心而论,人们对新技术新产品是充满期待的,但问题的核心在于这种新技术应用究竟能为消费者带来什么样的体验,若综合体验好,那消费者将会为之买单,反之,则不会。
先来看一下主要厂家相关产品的情况和特点(据公开信息查询):
1、三星的折叠屏手机Galaxy Fold于2月21日发布,展开后屏幕显示尺寸7.3寸,采用内折叠方式,有人称展开厚度约6.9mm左右,合起厚度约15mm左右,折叠后有个4.6寸的外屏。6颗摄像头,方便在各种状态下拍摄,售价约13000元软妹币。预计在今年4月发售,4G手机。机身重量估计300g左右。
2、华为的折叠屏手机Mate X于2月24日发布,展开后机身尺寸161X146X5.4mm,显示尺寸8寸;折叠后机身尺寸161X78X11mm,两面显示尺寸分别为6.3寸、6.6寸。5G手机。重295g。预计在今年7月发售,预计售价约17000元软妹币。初步看Mate X是目前已发布的同类产品中最为出色的、最精良的,价格也最贵。
3、柔宇的折叠屏手机于2018年10月发布并预售(网上暂查不到详细的产品使用信息),展开后其厚度7.6mm,显示尺寸7.8寸,售价9000元软妹币(价格是同类中最低的)。
4、联想在2017年曾展示过Folio、折叠的平板和手机二合一产品,展开后显示尺寸为7.8寸。
此外,小米曾曝光折叠屏手机的工程机,苹果、LG和OPPO等曝光了折叠屏手机专利。中兴、京瓷等曾推出过双屏手机。
有人说折叠屏手机是手机未来的形态,将引领下一个十年。
但也有人说眼下的折叠屏手机并无太大实用价值和太大的意义。果真如此吗?
眼前来看折叠屏手机的优势在于:
1、 屏幕更大,显示面积(通常所说的多少寸屏指的是对角线)可达到原来的2倍左右,这样有望替代平板(问题是目前流行的大屏手机已把平板市场挤压的差不多了)。作为手机平板的二合一产品,乃至未来更强功能的延伸和挖掘,值得期待吧;
2、 万物互联、智能生活和娱乐等方面,或在未来能延伸出更多、更好的创新型应用;
3、 屏幕不易摔碎;
4、 可折叠(这一点算优势吗?看未来吧);
….其它方面…新技术应用初期在摸索阶段,存在各种可能性。
但其劣势同样不容忽视:
1、 高昂的价格(短期定位于高端产品、小众市场);
2、 体积和重量加大(作手机笨重了,像个多功能钱包?作平板又贵了,作“二合一”吧);
3、 屏幕折痕,且易产生划痕或损伤问题;
4、 铰链的性能和寿命对整机的影响(其实10万次也不少了);
5、使用习惯的改变(可以复制曾经的物理按键虚拟化的过程)。
曾经手机从笨重的大哥大演化成精巧、便携、耐用的功能机,诺基亚的神机称霸江湖多年,许多人至今仍对其质量倍加推崇。十年前,苹果的Iphone掀起了新的革命,在带给消费者智能体验的同时兼顾了灵巧便携(Iphone4外尺寸115X59X9.3mm,Iphone5外尺寸124X59X7.6mm的尺寸),牺牲了续航时间。由于鱼和熊掌不能兼顾,消费者在智能和续航之间选择了智能。之后两年智能机能迅速推广开来功不可没的是小米,当时小米以2000元、不到苹果手机一半的价格让用户获得了几乎相当的体验。
多年过去了,三星、华为、苹果、小米和OV等智能机的性能不断提升,带给消费者前所未有的体验,但遗憾的是续航问题始终像一条巨大的鸿沟横亘面前、难以跨越,尽管有快充技术,还有传言了很久的石墨烯、纸电池等“神技术”。
为了应对续航问题和日益增加的App,近几年用户手机的尺寸被不断加大,塞在衣兜里既碍眼又是一大负担。一旦再配个充电宝,就俨然又退变成了一块“砖头”,于是又倒回到“板砖时代”。这是一莫大讽刺,手机原本是为了便携且已实现了便携,但近几年厂商们却不声不响地为用户添加着各样的“负担和绳索”。
在体积和重量增加的同时,出厂前大量多余软件的绑定也绑架了用户,许多手机自带的App用户非但无权删除、无辜被占用大量内存空间,而且其广告推送、版本更新、缓存等又凭空侵占用户的流量和时间,实在是不厌其烦。更不消说其它各种类型的App应用也在不断通过广告推送或诱惑等方式,大量耗费用户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总而言之,智能手机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们更累了。难怪有人说要想让一个人废掉,就给他最好最快的智能手机…凡此种种固然跟每个人的自律性有很大关系,但商家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盼星星、盼月亮,原指望“薄如蝉翼”的柔性折叠屏能充分发挥其轻盈便携的优势,但短期来看这大概率是属于一种奢望了。
那么,智能手机如何才能使用户的生活更美好呢?(暂不说协助工作职能,分歧太大)
必须从硬件到软件兼顾轻量化、智能化和人性化,去掉那些无关痛痒的功能或特点,“让利”给用户。这其中最起码要给予用户选择的权力:
比如有灵巧便携的产品类型可选,
比如有删掉不想用的App的权限…
智能机十年辉煌,曾经革了功能机、Mp3、卡片机等产品的命。但近几年各大厂家纷纷堕入不断堆料和“加大”的泥潭怪圈,就连一向特立独行且有理性思维的苹果也被带入坑中。几个月就推出一款所谓的“旗舰机”,但这些真的是消费者最真实、最迫切需要的吗,软硬件有无重复过剩浪费资源之嫌?消费者最急需的续航问题厂商在本质上并未解决,快充技术和不断加大电池体积也不过是权宜之计,根本上还是要依赖于更高效的电池技术,比如石墨烯、纸电池等技术。或者更加清洁节能。
不过,好在AI、5G和折叠屏的“风口”来了,这对于厂商是千载难逢的提升产品的机遇,尤其是AI和5G方面。至于折叠屏看似很美好,但是否真正能给用户体验带来质的提升、显著的提升,眼前难以定论。原本以为的柔性屏薄如蝉翼、轻灵便携的特点现时来看丝毫未能展示出来,何时能展现出来也还不得而知。
厂商和用户其实都很矛盾纠结。花费不菲买一款这样的可以折叠的手机在装酷、尝鲜等方面确实还算不错,当然未来肯定也不乏其它方面的创新性体验和乐趣。
从厂商的角度来看,一项新技术的商业化注定是在不断探索各种方案、持续改进工艺和材料的过程中一步步慢慢地完善,在此过程中获得用户的青睐。在这期间持续的研发投入、技术、专利和经验累积,市场认可、成本降低、推广扩展…通常预期是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遥想当初的Iphone也不是一蹴而就。
这一过程是工程师的想象力、供应链的工艺成本、创新的实用价值及用户体验反馈的完美结合。或许多年前的翻盖、转轴等折叠形式在改良之后更受市场欢迎也未可知。
最后抛砖引玉:用户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智能手机、折叠屏手机呢?
小可希望是一部兼顾AI智能、5G、长续航、美观、便携性和握持感、系统纯净(减少不必要的App杂质)、单价2000元-5000元左右的手机。
以便携性和握持感为例,小可以为Iphone5的尺寸和重量单手操控刚刚好,(据说Iphone4和Iphone5的尺寸是乔神多方考量而确定的便携性和握持感体验最优的设计方案),以现在的技术当然可以在外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做成全面屏(尺寸达到4.7寸左右)。
至于未来折叠屏手机能否革新当前的手机、乃至其它终端硬件的形态,或者需要多长时间,那真的是天才知晓。核心在于创新的功能和体验足以抵消其不足么?
想要复制曾经的Iphone那样的成功,还是先要下功夫花力气,解决屏幕可能的划痕、划伤、平整度、可靠性,产品笨重、握持感差,铰链寿命影响产品可靠性,以及成本等问题…另外展开后近乎方形的尺寸,对视频、游戏等使用体验受到影响,相应的App也要逐渐调整适应…
一方面有巨大的机遇,另一方面又有严峻的挑战。
现今信息传播越来越快,用户越来越挑剔,厂商压力山大啊!行业里的头部企业在差异化技术,品牌口碑,技术力展示等方面也在持续不断地较劲和角力,甚而迫于压力连“预研技术”也要拿出来发布…
的确,秀肌肉需要成本和实力,也需要审时度势。
那后发制人的策略可以么?就像曾经的OV那样独辟蹊径…
在诸多柔性屏手机和终端产品里,中兴旗下的努比亚于近日正式发布α曲面腕带手表(配置eSIM卡的微版智能手机),配有4寸条带状柔性屏。这也是精心谋划的剑走偏锋:跟折叠屏手机的重量化方向不同,主打微量化、轻量化、精简化,适于运动模式,健康监测,其亮点还有“隔空操作”---不需要触摸屏幕,直接做出滑动等体感手势,实现凌空手势操控…有人称其为“触摸到未来”,售价预计4100元软妹币左右。
这种轻量化产品令人眼前一亮。
触摸未来,未来在哪里?
在各种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