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的 态度,那就更妙了。引用孔子的话: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
讲到这里,说句笑话,朱文正公及有些后儒们,都该打屁股三白板,乱注乱解错了,所以中国文化,给自己人毁了。我们怎么看出来的呢?不知道诸位是否跟我一样都见过的 ,清朝末年,老一套的学者,大体上许多都是这样的 ,他们读了这句“君子不重则不威”的书,就照宋儒他们的解释学样起来,那样子,用现代的话来讲,对于年轻人真是代沟。那时老头子们在那里谈笑---你不要以为老头子谈笑会有第二个方式,还不是一样谈饮食男女,人事是非。再不然就谈调皮话,不管他学问多高,都是人嘛。人很普通 ,都是一样。可是那些老头子明明正在谈笑不相干的事,看到我们年轻人一进去,那个眼镜搁在吧笔尖上,手拿一根烟筒的老头子,便憋气嗓子道:嘿,你们来做什么?好好念书去|一副道学面孔。他们认为对年轻后代要“重”,可是他们不知道重是怎么解释,以为把脸上的肉挂下来就是重,为什么呢?“君子不重则不威”,硬要重,“学则不固”,不重呀。学问就不稳固了。
接着“无友不如己者”照他们的解释,交朋友不要交到不如我们的。这句话问题来了,他们怎么注解呢?至少学问道德要比我们好的朋友。那完了,司马迁、司马光这些大学问家,不知道该交谁了。照他这样----交朋友只能交比我们好的,那么大学校长只能与教育部长交朋友,部长只能跟院长做朋友,院长只能跟总统做朋友,当了总统就只能跟上帝做朋友了?“无友不如己者”嘛?假如孔子是这样讲,那孔子是势利小人,该打屁股。照宋儒的解释,那么下面的“过则勿惮改”又怎么说呢?又怎么上下连接起来呢?中国文化就是这样被他们糟蹋了。
事实上是怎么说的?“君子不重则不威”的重是自重,现在来讲是自尊心,也就是每个人要自重。“君子不重则不威”,拿现代话来讲,也可以说自己没信心。今天中午有一位在国外学哲学的青年,由他父母陪着来找我,这青年说“我觉得我自己不存在。”我说“你怎么不存在呢?他说”我觉得没有我。“我说”我现在讲话你听到了吧?既听到了怎么不存在呢?根据西方哲学家笛卡尔的思想,“我思故我在”。你能够思想,你就存在,你怎么没有?他说”没有,我觉得我什么都不行。“我说”你非常行,比任何人都行“
事实上这个孩子是丧失了自信心。要恢复他的自信心就好。
我们要知道,人都天生有傲慢,但有时候对事情的处理,一点自信都没有,这是心理的问题,也是大众的心理。比如交代一个任务给诸位中间任何一人,所谓”见危授命“,你有时候会丧失了这个信念,心理非常空虚,在这地方就需要真正的学问。这个学问不是在书本上,这就是自重。所以一个人没有自信也不自己重视自己,不自尊,”学则不固“,这个学问是不稳固的,这个知识对你没有用。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
那么”无友不如己者“是讲什么?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在自己,上一句是自重,下一句是尊重人家。我们既然要自尊,同时要尊重每一个人的自尊心。”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你,世界上的人,聪明指挥大约相差不多,反应快叫聪明,反应慢就叫笨。你骗了聪明的人,他马上会知道,你骗了笨人,尽管过了几十年之久,他到死终会清楚的。难道有人真正被你骗死了都不知道,这个道理要注意。
所以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人与人相交,各有各的长处,他这一点不对,另一点会是对的。有两个重点要注意:不因其人而废其言,不因其言而废其人。这个家伙的行为太混蛋了,但有时他说的一句话,意见很好。你要注意,不要因为他的人格有问题,或者对他的印象不好,而对他的好主意,硬是不肯听,那就不对了。有时候”不因其言而废其人“,这个人一开口就骂人,说粗话,你认为说粗话的是土包子,没有学问,然后把他整个人都看低了。这都不对,不能偏差,”无友不如己者“,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我们应该用其长而舍其短,所以”过则勿惮改“。因为看到了每个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不要怕改过,这就是真学问。
据心理学研究,人对于自己的过错,很容易发现。每个人自己做错了事,说错了话,自己晓得不晓得呢?绝对晓得,但是人类有个毛病,尤其不是真有修养 的人,对这个毛病改不过来。这毛病就是明明知道在自己错了,第二秒钟就找出很多理由来,支持自己的错误完全是对的,越想自己越没有错,尤其是事业稍有成就的人,这个毛病一犯,是毫无办法的。所以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用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
那么,我如何来证明这个”无友不如己者“是这样解释呢?很自然的,还是根据《论语》。如果孔子把“无”字作动词,便不用这个无了。比如说,下面有毋意、毋我等等。都用这个毋字。根据上下文,根号整个《论语》精神,这句话是非常清楚的,上面教你尊重自己,下面教你尊重别人。过去一千多年来的解释都变成交情中的势利,这怎么通呢?所以我说孔家店被人打倒,老板没有错,都是店员搞错了,这要特别修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