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书籍:《如何阅读一本书》
作者: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 查理范多德(Charles Van Doren)
这本书由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主编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以及查理范多德(Charles Van Doren)在70年代重新编著,其目的是为了在那个时代提升基本的阅读教育。
一本70年代的书,对今日的阅读需求来说,能够提供的借鉴意义会有多少呢?坦白说,这才是我拿着这本书,脑海出现的第一个问题。
这本书的译者之一郝明义,曾经是台湾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总编辑,他在1999年第一次读这本书,当时离这本书的初版已经有了60年。可一口气读完的他说自己只有两个感觉:一是惋惜,认为自己一个做出版工作的人,居然在40岁的时候才读到这本书,第二个感觉是何其有幸,已经在出版界工作二十多年的他帮他在阅读的道路上做了许多印证和总结。
“老前辈”这样的口气,不禁让我充满好奇。随意翻开书,字里行间感受到的作者其用词,思维及其论述的严谨,真是让我心中油然而生一股对作者作为学术家的敬意。而这本书的台版,从出版社的名字,封面设计,纸张的质感,译者和作者本身,许多在第一印象中接触到的细节都会让人觉得这是一本拿在手上感觉非常舒服的书。如果说一本书有自己的灵魂,相必便是如此吧,让人在拿起的一瞬间就认出了它的生命力。
阅读的能力
作者在第一章开篇第一句就指出这是一本写给“阅读书的人”所写的书。“现代的人有一种感觉,就好像读书这件事情不再像以往那么必要了。”
在当时的年代背景之下,作者问:”在电视和收音机盛行的年代,人们真的增进了对这个世界的了解?这些媒体经过精心的包装和设计,将知识分子的态度和观点包装起来,而“读者根本就不用自己做结论。”换到今日微信微博的年代,在现代的媒体之下你对事物的觉察理解能力是提升了还是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你的理解力?
这也让我想起,在我的高中时代,观看校辩论赛时给我留下非常深刻印象的一个场景。当时有一个辩手说“经过我们的校园问卷调查......其数据已证明我方观点”,而反方辩手的第一反应是“请问你所说的问卷调查的结果是如何统计出来的?如果是校园调查,为什么我没有听说过?”。
而事实上,我们是如何面对每天层出不穷的资讯:怎么吃才正确?什么样的教育对孩子是最好的?学习什么是自己最需要的?我们又是如何依凭什么在选择采纳与否?更深一点地说,我们是如何在面对从小到大,父母,学校,社会所灌输的理念?现今我们的自由意志是否拥有清醒的认知能力?
用萨古鲁的话来说便是:“当一个人能够意识到他只是从一种无知走入了另外一种无知,这是对一个人在当下走向全新开始的最好祝福。”蒙田曾说,初学者的未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去反观,我们是否在受一些旧有的知识和信念束缚住了我们的人生,我们就会发现,作者所说的理解力,关系到的或许并不止是阅读这件事,而是渗透在我们的人生当中。
主动阅读
“任何的学习都不该没有活力,就像任何阅读都不该死气沉沉。”那么活力从何而来?而到底又都有哪些在决定一个人在阅读时的有效输入?你的答案是什么?
传统上认为说和写是主动的,听读是被动的。而作者则将听和读比喻成棒球赛中的捕手。阅读中“主动阅读”的能力被比喻成捕手接受任何球-快速球,曲线球, 变化球,慢速球(不同的书籍)-的能力。并称教育,农业,医学为特殊的艺术来打比方:医生努力为病人做许多事,但是病人首先要自己能够好起来。
而在农业上的例子,林清玄先生在《所有的遗憾都是成全》一书中曾经提到一个他看一个农民给树浇水的故事。农民看似漫不经心,好像总是随意哪天想起来要浇水的时候才来。他一开始想,是否并因为农民不太在意又或者太忙?可是如果不在意又为什么会来浇水呢?于是他便去问这位农民。
农民告诉他:如果我定期每天来浇水,这样树木的根只会生长在靠近地表的土壤里,这样一来,一旦面对风暴或是干旱,这棵树就会因为自己的存活能力不强而处于危险之中。而我不定期地来给树浇水是为了模拟老天爷下雨的自然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树木会为了可以汲取充分的水分而将根不断往地下伸。这样以来,它就可以长成蔚然大树。
简单的道理,却很深刻。放在阅读上,讲一个人愿意敞开自己涉取新的知识,透过阅读向自己既有的理解力做出挑战。这种主动阅读的能力就像树木的根一样,决定了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涉猎的广度和深度。放在人生上,一个人在人生中面对挫折,开花结果的能力,其决定因素也在于自己在人生中愿意不断向下扎根的愿力。
如果说,在阅读上,可以透过阅读将一本书变成自己的书,是一朵我们希望看到绽放的花,人们可能想着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技能?但是为什么同样去试着提高自己阅读技能的人,结果不尽相同?是否真的要归于“天赋有差别”?
有意识地在对的方向上发展自己,确实是必须的行动,但是,反过来说,从自身出发,更深层的问题是否是关注自己到底有多么强烈的主动性?这才是根,是吗?
以下则是作者在书中提出,作为一名主动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尝试去回答的四个基础问题:
1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这本书的主题,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
2.作者细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主要的想法,声明,论点是什么?
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部分有道理还是全部有道理?
而这第三个问题的答案首先是建立在读者已然掌握了第1,2问题的回答。
“光有作者的想法是不够的,你自己的判断是什么?”
4.这本书和你有什么关系?这些资讯对你来说意义何在?
为什么作者认为它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了解吗?对你是否有启发?
“任何一种超越基础阅读的阅读层级,核心就在于提出问题,并尝试回答,这是绝不可忘却的原则。”如何精准正确地回答这四个问题,是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的开始。”
“阅读一本书应该就像你和作者之间的对话,了解是一种双向沟通的过程,学生必须要自己发问,也向老师提问,一旦他了解作者的说法,还要能够和老师争辩,做笔记,表达相异或相同的观点。”
.......
正是这样的文字,令我想不断深入地去阅读这本书。每一次新的阅读都是一次面向新的认知,新的自我的可能。就如作者所说:
“OPEN是一种人本的宽厚
OPEN是一种自由的开阔
OPEN是一种平等的容纳”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说:
“任何实用性的书都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实际问题,而是行动”
请做以下检视:
--这篇文章对你来说,是你所需要的吗?
--如果是所需要的,有帮助的点是什么?
--哪一个点可以马上拿来投入行动实践?
图片来源:Math Monahan【可以当雕塑欣赏的书】
下篇预告:《如何阅读一本书》之:阅读的四个层次。
喜欢"斟满彼此的杯子,但不是从一个杯子里啜饮。"
还有阿纳丝塔夏书中所说的:“学习,是为了分享。”
而主题阅读的分享便是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