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自己怀孕前,我就曾听我妈讲起一段她朋友某阿姨的小故事。
某阿姨的儿子和儿媳住在另一个城市里,儿媳怀孕之后,儿子就叫某阿姨前去照顾一下他们的生活起居。某阿姨开心地去了,没两个月又沮丧地回来了。跟我妈说,早上她给儿媳做了一碗早点,儿媳接着了;中午送午饭进屋,儿媳不说话,也接着了;晚上再一桌吃饭,儿媳说不想吃,回卧室后竟哭了起来。问儿子,儿子说,儿媳吃不惯婆婆做的饭菜。
双方都在煎熬中度过了一段时间,某阿姨最后甩手走人。
我觉得这也挺正常,听说某阿姨的儿媳是西北那边的人,而某阿姨是云贵川这边的,口味上肯定差别挺大,只是没想到,这种差别竟然能让人掉眼泪。我还一度悄悄批评说:“怀孕了就这么作呀?”
后来我自己怀孕了,经历了三个多月的恶心、焦虑、敏感,接着又是六七个月的睡不好、吃不下、腰背疼痛,中途还早起跑医院、卧床保胎,最后又遇上剖宫产大出血、脊椎麻醉漏脊液导致头痛欲裂,等等,这才对一个孕妇因为吃不惯饭菜口味而哭泣这样的事情感同身受。
怀孕带来各种各样的身体不适,许多人前三个月都会胃口不好,有些人吃啥吐啥、闻不得刺激性气味,甚至会恶心呕吐一直到孩子出生。
除了身体,还有心理上的不适,因为荷尔蒙的变化,活泼的人可能变得暴躁,开朗的人可能变得“小气”,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焦虑”情绪甚至能把人推向极端,做出可怕的事来。
我在怀孕两个多月的时候,看电视广告看哭了,看食品广告画面看吐了。当时自己都在心里质问:“我怎么了?”
在这种状态下,好不容易稍微缓解的时候吃点东西补充下体力与营养,结果还都是自己不喜欢吃的,或者不符合那个时期自己口味的,加上情绪上本来就焦虑、脆弱,掉眼泪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某阿姨怀她儿子时肯定也经历过这些身体与心理上的变化,但那个年代的人对这些东西的关注要比现在的人少很多,而且说不定当时她的婆婆或丈夫看到这种情况,一说“哪个女人不是这么过来的”,她多半再难受也自己强忍了。轮到自己当婆婆,拿那些传统观念来理解儿媳也是正常。
我以为,婆婆可能和儿媳不是一个地方的人,一个东北一个西南,甚至一个欧洲一个中国。那么儿媳在特殊时期想吃上最可口、最熟悉、最舒适的饭菜,还有谁比自己的父母更能实现这一愿望呢?
照顾“孕期”这件事,儿媳不如让自己的妈妈来做,驾轻就熟啊!更别说孩子刚出生时,照顾新妈妈的“月子”,一日三餐也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关系到母亲的营养,也关系着新生儿的营养。
在“月子”期间还有一个需要重视的,是新妈妈的情绪。此时她们仍旧受着荷尔蒙失衡的影响,加上初为人母的手足无措和处处担忧,大部分人仍旧难以摆脱孕期的焦虑与脆弱,情绪很不稳定。
有的新妈妈在这样的情绪中,还得不到家人充分的关爱与理解,或者紧接着遭遇哺乳的种种问题、孩子生病等。负面情绪积压之下,甚至做出伤害自己、伤害孩子的事,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
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新妈妈对婆婆做的饭菜不适应,进而情绪更加不好。而婆婆对自己的辛苦付出得不到好的回应也满腹委屈,久而久之和新妈妈发生矛盾。反过来,如果是自己的妈妈来照顾“孕期”和“月子”,新妈妈饮食上基本没大问题,就算情绪不好和自己妈妈在生活中争吵一下,但作为母女,有几十年共同生活、成长作前提,情感的基础是好的,过后也不太记仇。
这两种状态且不说一定会发生,婆婆也可能不断学习做儿媳爱吃的菜,而儿媳也可能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包容长辈,最后皆大欢喜。
但受很多年的落后思想影响,现在还有不少家庭抱着“照顾怀孕生子带娃娃这些事的当然是婆婆”和“娶进你家就是你家的人了,你不管谁管”这样的观念。以至于会出现姑娘怀孕了,婆婆就自动担起照顾她的生活的任务,姑娘的娘家则清清闲闲。或者姑娘和婆婆有矛盾,婆婆借故不来照顾,姑娘的妈妈也不来管,姑娘一个人难受。更有婆婆没来照顾,妈妈来了,却很是不满婆家的行为,编出“妈妈生,外婆养,爷爷奶奶来欣赏”这样的顺口溜以告示“我不高兴”。
其实要追究怀孕生子到底该不该要婆婆、妈妈们来照顾,有些观点是长辈根本没有义务要做这件事,他们该享受他们的退休生活。但我觉得,一来我们目前的社会环境等各方面还达不到女性怀孕就放心大胆地辞职休息、从而自己照顾自己和孩子这样的生活状态,太多后顾之忧。二来我曾在网络上看到一条回答,说“婆婆来照顾不是她们的‘本分’,但中国式家庭关系更需要‘情分’”,我深以为然。整个社会提倡和谐、友爱,家之不和、家里无爱、家中无情,社会又怎么达得到这样的文明程度呢?
所以我说,怀孕的姑娘们,如果婆婆来照顾你的生活起居,多一些理解与感谢。如果实在吃不惯婆婆做的菜,或者明知自己和婆婆的地域饮食有差别,不妨事先就考虑一下这个问题,早点把自己的妈妈“借调”来吧!
而妈妈们只要有这个手艺和精力,也不要纠结于那些过时的传统观念了,与自己的女儿共同度过怀孕生子这一人生时期,分享并分担欢乐与痛苦的点点滴滴,这样的过程虽然非常辛苦,但也是非常值得回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