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之战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发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结束,战争持续近两年之久。
218年刘备率军来到阳平关,直面夏侯渊和张颌。
(217年)二十三年,先主率诸将进兵汉中。分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皆为曹公军所没。先主次于阳平关,与渊、郃等相拒。---《三国志 刘备传》
阳平关一役曹操虽然损失大将夏侯渊,但这一战却疑点颇多:
1,刘备是怎么拿下阳平关的?
2,夏侯渊为什么要和刘备正面对抗?
推论之前,先了解一下阳平关的军事作用:刘备如果拿下阳平关也就意味着既可以作防守之地也可以主动进攻汉中,所以想要化被动为主动,阳平关是必须要争取来的。
西控川蜀,北通秦陇,且后依景山,前耸定军、卓笔,右踞白马、金牛,左拱云雾、百丈,汉、黑、烬诸水襟带包络于其间,极天下之至险。----《隋书》
《隋书》提到阳平关的前边便是定军山,但是难点在于一千多年的地形、山体变化带来的影响,先看现代的定军山:
位于陕西省勉县南5公里,它是由12个山头连并组成,所以又称为十二连珠山。
图一上问题就出来了(头痛),如果定军山在三国时期真的位于此处,那岂不是说明刘备已经进入汉中盆地了?那阳平关呢?《三国志》从头到脚也没有说刘备打下了阳平关,是诸葛亮发明了木牛飞马过去的么?
1,刘备是怎么拿下阳平关的?
张郃首先就表示不服。
刘备屯阳平,郃屯广石。备以精卒万馀,分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其后备於走马谷烧都围,渊救火,从他道与备相遇,交战,短兵接刃。渊遂没,郃还阳平。---《三国志 张郃传》
也就是说夏侯渊死后阳平关并没有因此丢失,不然张颌如何“还”阳平关?
而且曹操援军出发后刘备也只是老老实实地待在定军山。如果已经占据了阳平关的话一来干嘛在待到山头上?二来张颌还能和刘备共处一城不成?
(218年)秋七月,治兵,遂西征刘备,九月,至长安。---《三国志 曹操传》
我推论的关键点在于现今的定军山定义并非是古定军山的战役地点,阳平关在北山和南山之间,而且史书有载:秋七月,公至阳平。张鲁使弟韂与将杨昂等据阳平关,横山筑城十余里,攻之不能拔,乃引军还。贼见大军退,其守备解散。---《三国志 曹操传》在这种情况下,我不信夏侯渊不会利用这些张鲁时期留下来的城寨,也就是说刘备想要绕过阳平关进入现今地图里的定军山镇我认为是不成立的。
不知道三国时期对于定军山的定义,但至少说明夜袭夏侯渊战役是在阳平关外发生的且刘备并没有绕过(占据)阳平关。
所以我推论的结论是刘备扎营的定军山应该在阳平关西侧更远的地方,所以才是南渡沔水(见汉水走势),也根本不属于在夏侯渊眼皮底子下渡河
二十四年春,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兴势作营。---《三国志 刘备传》
如果已经绕过了阳平关,根据现代地图位置则应该是东渡沔水而不是南渡。
2,夏侯渊为什么要和刘备正面对抗?
既然刘备一直在阳平关外,为何夏侯渊不作守势反而跑出城来驻扎选择正面对抗?
( 219年 )二十四年春,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於定军山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三国志 刘备传》
夏侯渊已经和刘备对抗了那么久,刘备一扎营定军山却突然就不稳重了?
首先刘备218年到达阳平关一直到219年春驻扎定军山期间夏侯渊和张颌并没有和刘备正面交战,其次曹操援军在218年9月就到了长安。按道理来说夏侯渊根本有备无患没有必要出城驻扎,毕竟刘备一直处于被动状况。
二十三年,刘备军阳平关,渊率诸将拒之,相守连年。---《三国志 夏侯渊传》
这样一推论曹军的想法其实就很简单,就是和你刘备干耗着,反正你也拿阳平关没折,早晚撑不住了得撤军。这也是为什么曹操到达长安以后就没有进一步动作的原因。
而夏侯渊一直执行了这一防守策略,但刘备一驻扎定军山他就出来夺山,我怀疑是不是刘备有了其他战略变更或者是发现了其他道路想要绕过阳平关(只是推测)。
二十四年正月,备夜烧围鹿角。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备挑郃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郃,为备所袭,渊遂战死。谥曰愍侯。---《三国志 夏侯渊传》
至于夏侯渊救火,可能是轻敌以为当时刘备本部在全力攻打张郃,所以敢分兵救援并去另一侧救火,后边出现的遭遇战(渊救火,从他道与备相遇,交战,短兵接刃)应该是他没有料到的(反正夏侯渊传里的曹操告诫我觉得更多是“马后炮”了,夏侯渊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至于这场战役的槽点,应该就是夏侯渊有一颗消防员的心吧。
2017.09.11写于知乎
2018.08.08修改并整理于简书
Y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