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就喜欢读书,而在少年时期外公家就是个小的图书馆,每次去外公家都会“偷”回来一篮子书,所以很不幸的自小眼睛就不太好了。昨天与一朋友聊到读书获益匪浅,今早又与另一好友简单讨论了一下;自己一直以一个读书人自居,平时也会手不释卷,虽对读书也偶有所思,但很少就这一思考记之以文,于是将聊天记录整理一番,加入自己平日的思索做一记录,与天下读书人共勉。
我自以为读书还挺多的,可再看到朋友的聊天记录后被碾压的自惭形秽都有所不及,朋友聊的是西方的思想史、哲学史一类,了解不多所以不与叙述,但朋友对于当今学习者的搬运工行为的比喻还是值得深思的;“火热的美国著名大学者詹明信,从德国法国搬运倒美国,或者中国那些著名大学者,从美国再搬运到中国一样。”
有些学者其实就是搬运一下别人的东西,但也正是他们存在的意义,当你读不懂原著的时候读一读搬运后的然后再读原著就会不同,这时候问题就在于搬运工的质量问题,不负责任的搬运工会把你引入歧途;所以就要对照阅读,从而提高自己的甄别能力,并不一味的停留于搬运工的思考结果,引用一个人最好去翻翻引用的那些原著,只有自己思考了内化了才能有自己的思想。
“实存的东西可以被描述,存在只能被暗示。宽泛地说,在世界大战之前,无神论专属于激进左翼,正如在整个历史当中,无神论总与哲学唯物主义相连。德国哲学大体是观念主义的,而德国观念论者都是些有神论者或泛神论者。据我所知,叔本华是第一个既不是唯物主义者又公开讲授无神论的德国哲学家。不过与尼采相比,叔本华的影响微不足道。——施特劳斯
要谈论古典哲学,一般默认你能理解有神论所意味的前提。就像基督教、佛教内部的神学、佛学研究者,也会说救救那些学院派,或者鄙薄他们的作品和思路。这可能和最基础的思想前提有关;思想前提就是憎恶偶像,反对一切偶像精神……恰好跟本雅明评论尼采的问题,和柯恩评论旧约相联系;很清楚我要看的东西的思想前提,而且我还能识别出语言学意义上的形式前提;那么在这种思想前提的差异下,其实也就是基础语境的差异下,思维的结构和方向,以及具体的材料选择,观点的建立和论证,结论的给定,其实都是难以真正交流的。”
以上两段直接引用了朋友聊天记录的内容,对于哲学史我是没有任何基础的,朋友推荐了《哲学导论》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看看这本入门级的教科书读物。朋友的聊天记录中也提到了《救救韦伯》、《悲剧起源》这两本书,感兴趣的朋友们不妨去啃一啃这写大作。
引用以上两段晦涩的聊天记录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意识到读书过程中审辨型思维的重要,更重要的是清楚要看的东西的思想前提,如果你不清楚作者的思想前提,作者的写作立场,你是很难读懂作者的原意的;另一方面语言学意义上的形式前提和基础语境的差异也是读懂一本书的先决条件,就像大家读西方作品或者读一些先秦著作,你如果没有一些语境的辨识能力或者不清楚作者的思想前提你很难与作者达到共鸣,也就不那么容易领会作者要传给后人的智慧。
“我之前也傻傻相信所谓跨界对话,平等交流,现在我坚信,夏虫不可语冰,思想跨界只能是自己融汇贯通,以及和有共同思想基础的人互相启发,而且启发之后也还是自己走路。大多数所谓交流,多半还是自说自话,没有真正的深入,包括学术论辩文章。当然,这不排除解释、疏通,互通等有益的活动,我指的还是自己的思想和知识系统搭建。”
读书还是一个比较私人的事情,就比如我读一些晦涩难懂的都会做笔记,没有什么目的,就是梳理一下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见解,简单的就写一些简单的书评!朋友就不同了:“这个得看你读书目的啊,所以如果我做笔记,肯定有研究性的角度,和你做笔记,甚至读书的角度都不同,所以无法一概而论的!”因为人的差异导致了读的结果的差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人的差异所以写的书也有差异。“但是这种差异是视角的差异,网上往往混淆视角的差异和水平的差异!水平低,读出来的也低。你让他读红楼梦,他读出来的还是琼瑶的味道!”所以选书很重要,对于不同的交流对象也要明确人的差异,尊重每一位读者。
对于选书我总觉得今人都是在古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所以就有些失之偏颇的认为越是古典越接近人性的本源,束缚的东西越少,敢说的话也越多!后来与朋友聊天他也觉得读书也一样能读先秦不读唐宋,能读唐宋不读明清,能读古人的不读今人的!而这位朋友则醍醐灌顶的论述了自己的看法:“这倒也未必尽然,人性其实都差不多,得看吧,文艺作品,历朝历代都有好的,活着的人确实好的不多,学术作品,经典也是如此吧,先秦没有唐诗宋词,没有红楼梦啊!明清没有鲁迅.当代也有好的,不能一概而论;我研究的媒体社会就没有古人,数字媒体时代的人生存境遇和先秦时期完全不同。我研究的电影,也没有古人。电影本身就是20世纪的产物。不用厚古薄今,反之亦然!”不管选什么书最终都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对与书中知识的溯源问题相信是很多读书人所困扰的,总想着古典作品的作者的写作来源,写作背景、意图是什么,甚至于去纠结于一些不同解读的考究。关于这一问题且看如下讨论:
“不过思想史、哲学史这类还是得究其溯源吧?“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的名言”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既然是历史,那就是和当代有关,取决于当代!
听贝多芬,我不在意贝多芬的意思,我在意的是贝多芬对今天意味着什么!思想史是一样的,没有当代的意识,读古典没有意义,追本溯源更没有意义。所谓文艺复兴,也只是借古代来造当代!诗经不是作为文学史里的作品出现的,你读诗经却是因为文学史的地位!追本溯源的话,诗经大部分诗只是功能性的礼仪一部分而已!有些诗的作用,就像十八大报告一样!”
“诗经读进去了就发现它是一部史诗,我所说的追本溯源是知其所以然。”
“我说的就是所以然啊,这些诗大部分本来就是功能性的,没那么多意义。意义是后世赋予的.诗经根本不是史诗,你误用了史诗一词,中国没有史诗,史诗这种体裁是西方的,荷马史诗。中国没有长篇的叙事诗。所以我说,没有当代意识,读古典没有意义,追本溯源更没意义。
今天在空调下,在高铁上,网络中的人,读诗经能获得什么,从哪个角度去读,这才是最重要的!诗经本来是干嘛的,不再重要了!
“古为今用,避免学究!我师父说我读书什么时候没有书生气了就算会读了!”
“所以读懂古典,也需要懂当下,反过来也是如此,懂当下,需要懂历史,虽然我读书,但是我倒不是死读书的那种,融汇贯通比较重要!”
“诗经的当代意义去除浮躁,回归本源,就比如诗经里的爱情故事,给人以爱情的向往!蒹葭、出其东门、静女.”
“我读诗经容易陷入学究气,非得考究一下这个字的古音,这首诗的背景!”
“这种读法也可以啊,我讲的只是我的角度,我觉得对我来说是什么。把诗经当史料也可以,当哲学也可以,都可以的,古代汉语的语言学教材里也有诗经。。就是教你古代的汉语语言文字。。这个字怎么读,怎么用,几种变化。。考古学的人也可以用诗经来参照。所以多懂点学科,涉猎广一点,自己的角度就多一点。”
其实不难看出一个结论,读古典把握一个原则就好,古为今用,先贤的经典对当代人的作用是什么?“读懂古典,也需要懂当下,反过来也是如此,懂当下,需要懂历史。将更多的当代的意识与古人的意识结合起来,借古代来造当代,这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古典的原始意义一味的究其溯源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很多自诩读书的人,比较封闭和狭隘,不会吸收,水平永远停留在他/她停止的地方。这种情况很常见,而且读越多,形成了固定,越容易如此。融汇贯通,谈何容易!”
网上其实大多是寻找自我认同,所以表演需要喝彩,对于批评的言论自然要群起而攻之,这也就是太多的人读书的瓶颈吧,以为自己读的皮毛就开始了路演!有的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而我好的就是知道自己有多么的无知!我也一直在警醒自己到底是表演还是真正的生活,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怎么真正的活过,不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是活在别人塑造的世界里,更有些人会活在各种圈子里!
最近一直在思考叶公好龙这个成语,很值得警醒,尤其是对精神追求这种虚无但却属于现实主义之上的存在,你到底是在追求些什么?还是纯属子虚乌有的好高骛远;虚与实就像马车的两个车轱辘,如果两边的车轮不一样大,人生的旅途注定走不长远。
读书有什么用,这个要看你怎么读,带有目的性的去读,读书自然有用,就如同我,如果心态不好了,就躲进书里,求一心静。读书可以读到很多东西,包括愚蠢。所以才需要去交流,去认识到自己的愚蠢。读书又是一个很私人的事情,所以又不可奢求别人能指出你的愚蠢。当有人指出你的愚蠢的时候你应该感谢他而不是去攻歼!任何你看不懂的东西,对你来说,都是负担;跟你的生活关系不大的事情,稍微关注一下就好。
谨以此文共勉天下爱读书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