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看屏幕,长时间盯着屏幕影响大脑血清素的作用。血清素到了晚上可以转化成褪黑素,褪黑素是保证睡眠质量的重要物质。血清素白天分泌~早起晒太阳可以促进 血青素的分泌,以保证转换足够量的褪黑素~ 有韵律的运动也可以促进血青素的分泌,所以经常跳个广场舞不仅会让人高兴,而且有助于睡眠哦~
血清素是让人幸福的物质~
长时间看屏幕阻碍了血清素的作用就会让一个人自我评价降低~
旅游去高海拔地区,湖海等低海拔容易让人心情低落。
2。
尽管我们的生活中令人舒适的条件触手可得,但我们却对不适因素变得过度敏感。这种情况如此之严重,以至于即便轻微的挫折和一般的不安也能给我们带来恐惧和不安,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
真正的健康与幸福并是一种能力,一种在艰辛、挫折和挑战面前仍然感到安全和舒适的能力。
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生活在长期失调的状态中,似乎永远找不到平衡,总是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如果我们的身体患有某种疾病,导致我们无法满足自己对爱情或快乐的需求,那么这种失调状态将会继续深化。我们也有可能继续过度依赖外部因素来获得快乐,但牺牲了内心的平和与幸福。在这些情况下,人们的焦虑水平都会越来越高,平衡感或协调感越来越低,不安的心态越来越强,从而导致不适感越来越明显,最终引发了恐惧,导致过于敏感的生存本能开始采取防卫措施。
一个比较显著的例子就是人体对连续刺激的需求。当你经历了忙碌的、遍布危机的一天或一周后,你会拒绝放缓脚步、放松心情,而是想方设法让自己继续保持忙碌的状态,如熬夜看新闻、网上冲浪、寻求新的任务、狼吞虎咽地吃含糖食品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能沉迷于这类过度的刺激,从而对刺激产生依赖。到这个时候,我们的焦虑水平已经超越了我们的身体和心理的适应或承受能力。
压力的根源是明确的、具体的。相反,焦虑未必是由具体事件或情形引起的,而是由生活中不断积累的失衡现象引起的,这个累积过程是持续的、自发的,而且不会因为某些具体事件或情形而终止。随着时间的推移,失衡现象越来越严重,产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压力水平却可以因一个特定事件而上升或下降。
虽然焦虑和压力不是一回事,但二者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如果焦虑水平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我们会变得更加紧张,从而更容易受到压力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一直在不停地应付各种不适因素,最后自己对不适感的忍耐能力反而可能会降低,而如果一个人学会了如何以健康的方式去处理不适因素,则他们对不适感的忍耐能力反而会提高。
长期处于逆境往往会使人的意志弱化,而不是强化。只有当人们能够管理较高程度的不适感时,持久的痛苦或逆境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但如果不适感得不到妥善管理,则人的身心就会过度敏感,即使轻微的不适因素也会引发强烈的不适感。
我们当前对不适因素的体验可能会因为过往的经历而得到放大,当我们面临不适因素时,过去的不适经历更容易导致恐惧感的加剧和安全感的缺失。
我们越是感到不适,出现恐慌的可能性就越大,而我们越恐慌,就越不适。这两股力量相互加强,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导致人们在深陷其中而难以自拔。
大脑和身体在经历创伤之后会有所“进化”,这些进化会让我们深刻地铭记这些威胁生命的情况,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未来避开它们,从而实现更大程度的安全。不幸的是,大脑边缘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根深蒂固的,从而导致我们很难实现安全,反而越来越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因素的影响。
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它的某种需要(比如获得奖赏或逃避惩罚),则以后它这种反应出现的概率就会提高。在这种反应过程中,经过多次的错误尝试与偶然成功,情景与反应动作之间建立了联系,形成了条件反射。
心理匹配是指两个不相干的活动、经历、情景或机体内部活动之间形成因果关系。错误的心理匹配有可能促使我们形成一些坏习惯。
在你的心里,你就会根据商业广告的诱导在两个原本相互独立的事件之间构建某种特定的联系。卷烟业在这方面做得一直都很精明,万宝路香烟的广告就成功塑造出了“万宝路男人”(Marlboro Man)这个硬汉形象,使其体现了很多令人艳羡的特质,让很多人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即如果你抽万宝路香烟,那么你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想法,觉得自己可以像广告里的那位“万宝路男人”那样粗犷、性感、魅力十足,而且有能力控制一切。对于那些形成了抽烟这种坏习惯的人而言,抽烟能够帮助他们应对不适,抑制生存本能的负面作用。
心理泛化与心理匹配非常相似。所谓泛化,指的是引起人们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同最初刺激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事件(已经泛化),甚至同最初刺激事件不类似、无关联的事件(完全泛化),也能引起这些心理和行为反应(症状表现)。广告公司是推动心理泛化的高手。比如,它们可能会利用消费者暴饮暴食的坏习惯诱导消费者,让消费者多饮酒,从而达到提高酒类销量的目的。坏习惯是建立在恐惧基础之上的,所以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也就很有可能被广告公司拿来推动消费者产生心理泛化的过程,而且食品和酒精会刺激到大脑边缘系统的快感中心,所以一旦心理泛化和暴饮暴食结合起来,就会产生非常危险的后果。
潜意识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的第三个子类别。这是一种比较有趣,但也许是最可怕的反射方式。所谓潜意识条件反射,指的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是没有经过后天学习所做出的先天反应。这是一个不知不觉的、没有意识的心理过程。换句话讲,我们可能发现自己会自然而然地遵循某些行为方式,但并不知道为什么会做出这些反应。 如果人们潜意识里惧怕被抛弃、被拒绝,那么这种恐惧情绪也会对饮食习惯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有可能通过饮食来获得慰藉,以期缓和恐惧。一些研究发现,如果人们能够控制住自己的这种恐惧情绪,则暴饮暴食的习惯也可以得到控制。还有一些研究揭示了背景音乐对饮食和饮酒的影响:人们在听到舒缓、轻柔的音乐时,吃饭的速度也会减慢,快节奏的音乐则会让人加快吃饭速度。此外,研究还表明与“口渴”相关的字眼或笑脸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强观察者的口渴感,进而提高他们对饮料的需求量,对此,想一下汽水广告的画面就明白了。 放松效应”这个术语,并指出放松可能危害我们的健康。我所说的放松效应指的是,当人们在非常紧张的事情结束之后,比如冲突、时间紧张的工作项目或学校考试之后,会患上疾病或出现不适症状,甚至有可能发生于积极事件结束之后,比如婚礼或体育赛事结束之后,而且频频发生于周末、节假日、休假或者退休之后。
联想性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的最后一种形式。所谓联想性条件反射,是一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心理联系或联想,或者有机体在所受到的刺激与所做出的反应之间建立的联系。
我们养成了获得即时满足的习惯之后,就会提高自己在生活中处理事情时的期望值,忽然之间我们希望所有的冲动得到尽快满足,就像按下一个按钮那么快。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我们不可能即时满足所有的冲动,所以引起不适感的因素也越来越普遍,结果就导致我们的不适感越来越强烈,生存本能被激发出来之后,便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大的角色。换句话讲,虽然从短期来看,获得即时满足能够满足我们的期望,但最终会导致我们形成一种心态,即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总是倾向于寻求短期性的解决方案。我们很多人都知道,这种做法往往是不足取的,不能用这么简单化的方式去对待生活,真实的生活要复杂得多。如果我们一遇到问题就想着怎么去寻找一个快速的、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那么到最后无异于自找麻烦,因为当这种方式在生活中行不通时,我们注定会体验到更多的不适感。
即随着我们获得的东西越多,焦虑水平就会越来越高,获得安慰所需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我们的冲动非但不会减少,事实上反而会增加。
虽然人们通常能够在强迫症和完美主义的驱动下取得较高的成就,但如果涉及到工作环境之外的问题,这两类做法就不灵验了。 我们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节奏太快了,甚至没有足够的自由时间坐下来,什么也不做地去享受几个小时没有工作负担的生活。有时候,我们的人生似乎是在一条条短信或电子邮件中度过的,不停地满足着工作和家庭的需求,自己仿佛永远处于“运行状态”。我们的文化对智能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我们不断地等待着下一条消息的到来,而这加剧了我们的焦虑程度,降低了对不适感的忍受能力。
人们对源源不断的外部刺激的需求,已经达到了上瘾症的地步,以至于一旦得不到外部刺激,就会感到焦虑。如果要求人们放弃一些刺激,他们就会陷入一种消极的状态,导致焦虑状态演变成了不适状态。
除了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之外,心理外化机制导致我们更加焦虑的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增强我们与外部因素的联系和依赖,简而言之,就是增加接触的次数。比如,植入了精心设计的广告的电影、新闻报道、图片、文章和音乐狂轰滥炸般地向我们袭来,成功地对我们施加了影响。但这些信息对我们施加的影响不一定是有益的。(事实上,它们为我们的生活树立了新的参照标准,比如,我们应该穿什么、应该为什么而感到高兴、应该赚多少钱、应该保持什么样的面貌、我们应该同什么样的人结婚或约会、什么才算是性感等等。)此外,它们无意中加强了我们对外部参照标准的依赖性,牺牲了我们内在的参照标准,而内在的参照标准才能更加准确地反映什么才让我们更健康、更充实。我们的心理外化倾向越严重,我们经历的不适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