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品背景
截止到2017年5月16日,得到App用户数已超过736万,日活跃用户数超过67万。目前,得到提供的知识产品主要有订阅专栏、知识新闻、每天听本书、家庭背景声、小课题等,组成多元化产品体系,覆盖经济、管理、科学、艺术、创业等各个知识领域。由此可一窥得到产品战略:通过“高精尖”头部内容服务塑造核心竞争力,随后以点带面,横向扩展多个产品系列,形成满足用户多元需求、适应不同场景的产品组合。
罗振宇称,「得到」对该产品的定位是“做中文市场最大的转述知识库”,其目标是将人类历史上已经成行的书本和知识,再用最高的效率和方式呈现给用户。
二、产品分析
定阅专栏,是“得到”的拳头产品,由各个知识领域的“头部老师”生产知识内容,通过专业产品团队的协作,以年度付费订阅专栏的形式交付给用户。199元的年费,就能学习大师的课,对于得到的目标用户不贵。至于效果,我没订阅,听知乎评论说褒贬不一,有人觉得专栏质量差,而有的觉得收获颇丰。
李翔知识内参,我个人还是蛮喜欢的。每天花费15分钟了解全球知识的精华和最新动态。
罗辑思维在喜马拉雅听过一段时间,不过现在想想听了就听了。没有做笔记的话,还是很容易忘记。所以听过学过的东西只是知道,学习的真正目是要让学到知识能为自己能运用或提高认知。比如说做笔记,在别人面前复述,应用到实践,这个才能真正的转换为识。
每日听一本书,讲书人利用二十分钟时间将书中精华整理复述出来。我没听过,罗辑思维中也有这种模式解读书,只是时间会更长一点。至于学习效果,看知乎用户的评价,统一认为自己看书更好一点,关键还是怎么把知转换为识。听书可能由于时间太短了,只能吸取到一些知识碎片,而且这些是由别人总结出来的观点,有可能带有个人偏见而片面。而且自己没有一个理解的过程,印象不深刻。曾经看过一本书中上打过一个比喻,只看结论不看推理过程,就如同一个人只有骨架,却没有血肉,不够完整。
三、结论
罗振宇称“得到”无意成为UGC内容平台,更倾向于深度筛选与打磨内容自营式好产品。我觉得得到用产品的思维去包装知识这个思路是不错,所以得到后面应该更加关注专栏质量,迭代优化,质量差的内容宁愿不上架。另一方面,某一类知识对于不同用户会有不同效果很正常。有些用户没听懂,也许是因为用户阅历不够而没听懂、利用方法不对,或者该用户本身就不是这类知识的目标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