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书《细说汉字》22页,啃完“攴”“日”“曰”“止”部。对其中“春”字特别留意了下,作者的说法与我上学期做的课件一致,但我后来又发现还有一种说法更简单易懂些。打算开学再讲遍,看孩子们喜欢那种再说。
2.完成提升计划之《刻意练习》第三天阅读任务。整理要点如下:
第一天内容是发展技能的生理基础——大脑的适应性;
第二天内容是发展技能的核心方法——刻意练习。
而今天内容:
一、是揭示发展出高超技能水平、“成为杰出人物”的心理表征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成就杰出人物的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产生兴趣 在这一阶段,孩子们通常以玩具的方式接触到他们最终将从事的行业。孩子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得他们迈出初步探索的步伐。(游戏)其中父母的引导,兄弟姐妹影响都在起作用。
(二)第二阶段:变得认真 开始上课,这也是他们初次接触刻意练习。初始阶段的导师主要是将学生领进门。
在这一阶段中,父母和导师对学生的支持和鼓励至关重要,在学生略有所成后,学习本身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自己的成就感和他人的赞赏就会为练习增加动力。
在这个阶段2~5年后,学生对自己的身份认同转变成技能角色,他们开始觉得自己是未来的“游泳选手”或者“钢琴家”。在这个阶段中,他们对练习的标准和认真程度都变得非常高。
(三)第三阶段:全力投入 人们在12~13岁或者15~16岁期间,需要全力投入才能够在未来成为杰出人物。此时学生往往需要寻找行业内最好的导师来指导自己练习,学习的动机也全靠自己保持。这期间所花费的费用也极其高昂。
(四)第四阶段:开拓创新 超越所在行业的现有水平进行创造。这种创造离不开刻意练习,因为没有一种创新可以脱离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训练经验。所有重大的突破都不是在某一天突然发生的,所有重大突破,都由不为人知的微小进步积累而成。 在创造阶段,这些杰出人物本身一般已经超越了导师的水平,但之前在导师指导下创造的心理表征仍然起作用,这就好像一个搭梯子的过程,一开始我们在导师的帮助下搭建梯子并踏上去,上去后再搭建新的阶梯,当导师无法再帮助我们时,我们却已经学会了搭建方法。
二、是突破瓶颈,跨越停滞阶段 首先摆脱“我做不到……”思维,用“我应该怎么样才能做到呢”的方式去思考。那么先搞清楚,停滞不前的关键在哪里,然后专门设计一些训练方法来改进这个关键点。如果有条件,你也可以向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求助。 其次,不要认定某人具有意志力或天生才华,找自我辩护的借口,在自己没有天赋的领域,连尝试都不敢尝试。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保持动机: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增强继续前进的理由。 (一)弱化停下的理由:
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练习,不受其他事情的干扰。如一起床就开始练习,或解决干扰源。最开始练习时,时间最好在1小时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对这种练习的忍耐度会上升,此时可以逐渐加长练习时间。虽然练习不会变得有趣,但它变得自然和易于接受了。
(二)增强前行的理由:
1.在练习的旅程中,获得阶段性成果非常重要。
2.防止半途而废。
3.加强社会动机。让身边人的认可和积极反馈。
刻意练习是一种孤独的追求,获得来自他人的支持和理解,会使得你更能坚持。
3.听马老师微课朱熹的《墨梅》,并推荐至群。什么也没说,依然有家长孩子跟上来。
4.群发布挑战任务。
5.大清洗,缝了床被子,腰酸背痛。
6.读随笔群宗慧老师的文章,她提到的瑞吉欧幼教的“接住孩子拋过来的球”,这是南明教育集团也常说的话呀,莫非就来自于此?对幼教这块不是太熟,百度了下瑞吉欧,果真背后的理论基础也是皮亚杰与维果茨基心理学,很兴奋。
7.读《如何写教育叙事》专题二,表现形式。感觉作者分类思维有些混乱,先理下:(当然只是利用此来练习下自己思维,学习重点不在这儿,主要还是放在能学到的东西上)
首先作者重点是分成教学、生活、自传叙事,这三个概念并不在一个层面上,猜想他的标准是教师生活的横向截向选取和纵向选取,应该是两类,而前两项又属于横向的两个子系统。
而其他不同分类方法中,按文本分:叙议式、反思式、陈述式、比较式、点评式、质疑式,教育叙事的特点不就是叙议么?怎么又分出这么多,好吧,估计这些是他说的各有侧重,可分类也得统一标准呀,按金字塔原理中说的分类原则完全穷尽,互不重叠,明显,这里既没穷尽,还互相重叠了。比如还有除这些还有抒情,而叙议不就包括了反思,点评,质疑?而比较是一种写作手法好吗?
反正,感觉作者为分类而分类,分这么细,没多大意义,大体按个框架说明下让读者知道有哪些内容可写就行了,就像作者在教学叙事中提到的那样,就挺有指导意义的。
吹毛求疵完了,还是说案例吧,让人见教育智慧,喜欢。 (1)《孔子拜师》这个案例,确实很有普遍性,深有体会,爱插嘴的孩子有时确实能帮助老师打开思路,说到你没想到而忽略的地方,有时我们都以大人思维去预设孩子,而孩子的起点永远在他那里,我们只有尊重他,他才敢表现他真正所想所思,然后教育才可能真正发生。爱思考的孩子难得,要鼓励,但如何在逻辑范围内提问题,不瞎扯,这是要长期训练的,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2)《呵护童真》的案例,与前一章聆听类似,越是调皮不乖的孩子你越是能看到他天真可爱的一面,我班唐萌就是,这类孩子管理起来比较不省心,但只有从他们身上你才能看到孩子的天性,成人化的孩子有时候反而更难突破,他们身上已有“厚障壁”,让你看不到教育的真相。
(3)《让孩子自己成长》,那个德国年轻的母亲很智慧,因为孩子的价值观与成人是不同的,而且孩子的成长需要通过犯错来建构自己的经验,成人直接教给是无意义的。要给孩子自己探索的空间和机会。对于坏习惯,我想到干老师说的积极管理,老师不要做问题的制造者。
总结下,几个案例都显示,我们要尊重孩子,尊重他的天性,年龄特点,然后引导他。
8.挑战统计: 2018年2月14日星期三(寒假第十一天)
(1)挑战儿歌的有17人:季潇漫(还挑战墨梅朱)、陈雨阳、陈翰轩(还挑战墨梅朱)、姜晨(还挑战墨梅朱)、凡嘉成(还挑战墨梅朱)、周子扬、周银森、唐萌(还挑战墨梅朱)、黄梓杨、陈优(还挑战墨梅朱)、征李薇、奚睿祺、蒋雨泽(还挑战墨梅朱)、侍唐宇、李佳雯、潘同群(还补背小猴子)蒲雨萱
(2)读报读书的10人:季潇漫(4本)、陈优(4本)、唐萌(2本)、姜晨(2本)、周银森(3本)凡嘉成(2本)、李佳雯(2本)陈翰轩(小巴掌童话)陈雨阳(只做语文报)蒲雨萱(3个故事)
(3)自己录制长文4人:陈优(猫头鹰喔喔呼、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季潇漫(爷爷的隼鸟号)、周子扬(世界上做好的爸爸、愿望树)、唐萌(长大以后做什么)
(4)练习口风琴的有8人:季潇漫、陈优、姜晨、李佳雯、凡嘉成、周银森、唐萌、陈翰轩、
(5)练字的有9人:季潇漫、陈雨阳、李佳雯、陈优、唐萌、凡嘉成、姜晨、陈翰轩、蒲雨萱
(6)写绘的5人:季潇漫、陈优、凡嘉成、姜晨、陈翰轩
(7)写清单小结的有10人:季潇漫、凡嘉成、陈优、唐萌、周银森、姜晨、李佳雯、陈雨阳、陈翰轩、蒲雨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