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7月
柏克莱的加州大学
中国研究中心负责人
邀请爱玲
担任中国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于是爱玲从波士顿搬到了柏克莱
“
爱玲的工作是对“xx专用词汇的研究”
对于擅长写作的爱玲来说
这样的工作有些勉为其难
工作结果并未让负责人满意
“
同时爱玲的英文小说《北地胭脂》
由英国的凯赛尔出版社出版
销路同样不好
不禁对自己用英文写作失去了信心
后来她将《北地胭脂》翻译成了中文
《怨女》
……
“
爱玲在研究院的工作时间与众不同
她总是下午4点过才到办公室
一直工作到午夜
也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
同事们都难得见她一面
爱玲从小就不喜欢交际
不愿见来拜访的人
“
后来水灵先生可以说是难得的例外
水晶先生采访爱玲足足聊了7个小时
从水晶的文章来看
爱玲的房间是这样的:
起居室如雪洞
墙上没有任何装饰和照片
他这样形容爱玲:
她的笑声听起来有点腻搭搭,发痴滴答,是10多岁小女孩的那种笑声,令人完全不敢相信,她已经活过了半个世纪。
我想张爱玲很像一直蝉,薄薄的纱翼虽然脆弱,身体的纤维质素却很坚实,潜伏的力量也大,而且,一飞便藏到柳荫深处。
可是躲在深处的张爱玲却经常“一鸣惊人”。我们都躲不过那“震得人发聋”的巨大声响。
“
1970年的台湾
短时间内掀起了“张爱玲热”
爱玲终于又一次迎来了春天
这个春天来的太迟
1968年《秧歌》
《流言》
《张爱玲小说集》
《半生缘》
由皇冠出版社重印
爱玲的作品吸引了大量的读者
著名作家琼瑶
就称爱玲是她写作上的“老师”
“
1971年5月
引荐去xx研究院的负责人病故
一个月后爱玲也被解聘了
这对爱玲来说反倒是好事
爱玲原本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
有皇冠出版社的稳定收入
爱玲也不必为生活奔波
知名度的提高
偶尔在港台报刊上发表作品
也会得到较高的报酬
这一天要是早点来就好了
……
“
可以随心所欲的时候
爱玲把居住地点选择在了洛杉矶
在庄信正帮助下找了一处好莱坞区的公寓
庄信正是1966年爱玲参加中西文学关系研讨会上认识的
庄先生当时还是文学研究生
博士伦论文是有关《红楼梦》的
与爱玲聊的合得来
因此爱玲对庄是很信任的
“
爱玲搬来的后为了避免以后受打扰
就对管理员说“我不会说英文”
不久后她写信告诉庄先生她的电话
不过声明是不接电话的
1974年
庄信正夫妇准备离开洛杉矶
写信告诉爱玲
爱玲后来打电话约他们到家里来
“
爱玲给他们准备咖啡
冰淇淋
凑足了碗、杯子
他们一边聊天
爱玲一边给他们看爱玲的相册
那本相册浓缩了爱玲的一生
一聊就到了凌晨3点
……
“
在爱玲隐居的几十年时间里
做了2件最主要的事
翻译《海上花》和对《红楼梦》的研究
自从72年水晶先生对爱玲的访问后
就再没有任何一家媒体能访问到她
“
戴文采小姐受台湾《联合报》之托去采访爱玲时
就吃了不少闭门羹
戴小姐19岁开始就崇拜张爱玲
她写信求访被拒后
擅自搬入了爱玲所在公寓
当起了爱玲的邻居
住在爱玲隔壁
戴小姐经常听觉观察
发现爱玲早上休息
中午打开电视
直到半夜
间歇时间会在房间里骑健身单车
整天不出门
一天约看12小时电视
声音开的极大
“
有一天戴小姐终于看到爱玲倒垃圾
爱玲侧身脸整理该扔的纸袋子
门外已经放了七八只袋子
有许多叠过的旧报纸
空牛奶盒
戴小姐怕被爱玲发现就站的远远的
等爱玲走后
戴小姐用长树枝把爱玲扔的袋子
全都钩到了自己房间
开始研究爱玲的饮食起居
……
“
戴小姐把她住在爱玲隔壁的事说了出去
事情传到了庄先生那里
庄先生打电话告知爱玲此事
第二天庄先生不放心再打电话就没人接了
后来才知道爱玲用1天的时间已经搬走了
后来爱玲的一段话里说:
这几年在郊外居无定所,麻烦的不得了,现在好不容易希望能安静,如再被采访,就等于‘一个人只剩下两个铜板,还给人要了去’”
“
从此之后爱玲过着闭门幽居的生活
很少接电话
住址也是向外人保密的
信都是寄在她租用的信箱里
又不常去取信
连姑姑的信都有未取被退回的情况
“
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她的书
常常寄去三校稿很久都无音讯
再去信问:三校稿不寄回可否付印
回复只有一个字:“可”
爱玲已经很少创作了
晚年只做了一本《对照集》
她想公开这些私人照片
让世人看到一个真正的张爱玲
爱玲时常独自一人穿着旗袍在街上走走逛逛
“
1995年9月8号
邻居发现已经很多天没有见到这位中国老太太
洛杉矶警署的官员打开爱玲公寓的门
一位瘦小、穿着朱红色旗袍的中国老太太
十分安详的躺在空旷的大厅中精美的地摊上
桌上有一搭铺开的稿纸
有一只未合上的笔
那个时候距离爱玲死亡已经过了六七天了
写到这里特别为爱玲奶奶感到心痛
好希望是那个可以温暖她的人
“
她已写下了遗嘱:
所有的私人物品留给香港的宋淇夫妇
不举行任何葬礼
将遗体火化
骨灰撒到任何空旷的荒野
“
-张爱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