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11月13日
地点:北京
韩国KBS电视台邀请了哈佛大学4位学生,通过周游世界来探讨不同国家的教育形式。
韩国:为了自己找到好工作,好伴侣而读书
中国:清华大学的学生,胸怀天下,为了社会进步而读书
日本:学生追求标准化,全班一起努力,但是如果考不上大学就可以在社会中活的有尊严
印度:全世界最难的高考。美国硅谷创业者12%是IIT毕业的,美国医生32%是IIT毕业的。每年40万人报考,只录取5000人。
以色列:43%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犹太人。通过上千年的不断浩劫,犹太人认为只有智慧是抢不走的。上课时犹太人的班里说乱哄哄的,因为可以随时提问 、讨论。高中毕业没有高考,而是先服三年兵役,再环球旅行一年。这样报考大学时就会带着目的性而报考
法国:哲学在法国占据重要地位,高考题目中也包括纯哲学问题。
英国:牛津大学,大一大二导师是是一对二指导,大三开始是一对一。不喜欢参加公开课程。与教授的关系很重要。晚餐很正式,需要穿正装,鼓励跨学科交流
东西方学习对比:东方人学习更多的为家人,西方人更多的为自己。东方是水稻文化,需要不断的劳动,西方是小麦文化,不需要过多照顾。东方人喜欢通过鞭策子女让子女进步,西方人喜欢通过鼓励和赞美子女。东方人看重团队融合,西方人看重孩子要与众不同。东方人擅长背诵,西方人擅长提问。东方人更注重自己内心的感觉,西方人更注重通过讨论获得优势。东方人需要学会妥协,西方人则不断争论。
以叔本华的一句话结尾: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别:普通人把学习当做一种手段、谋生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渠道。而天才把学习当做乐趣,在学习中完善人生。
除了了解各国教育文化之外,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以色列的在上大学之前先形成世界观、明确学习目的。这点我也是深有体会,感觉如果自己当初能够带着目的性而上大学甚至读研,我想我的大学生活一定比当初更有意义,而不是浑浑噩噩度过。同时也给自己设下一个目标,就是在儿子上大学之前,带着他尽可能多的环游世界,让他尽可能多的看到外面的世界,更全面的认识世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上大学之前想好自己的兴趣所在,想学什么。我想这对他一定十分重要。
感谢这次读书会,感谢樊登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