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孔子对他的学生说:“ 你们以为我有什么隐瞒没教的东西吗?我从来不隐瞒。我所有的行事方法,行为都在你们面前暴露着,从来不会有隐瞒。这才是我孔丘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学生怀疑老师讲的不是全部,觉得老师一定会有隐瞒,主要有两个原因:
①古代是小农经济,真的会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样的事。一个老师把所有的东西都交给了学生,学生学会了,就不用请老师了,老师就没有饭吃了。
②孔子的学生产生这样的怀疑,是因为孔子因材施教,孔子对不同的人教的东西不一样。
但孔子是君子儒,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也是君子儒,君子儒以天下为己任,希望天下变得更好的时候,教三千个学生都未必够用,所以干嘛要隐瞒呢?这就是孔子跟其他老师完全不一样的地方。
7.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这是别人对孔子教育内容的总结,主要是四大类的内容:①文化和知识;②身体例力行做事;③处事的原则,要忠诚;④立身的准则,要讲信用。
这句话概括得很具体,就难免窄化了孔子教的内容。孔子教的是人生的境界和生活方法,文、行、忠、信尽在其中。
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①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注①:“亡”通“无”,见《论语集释》。
孔子说:“ 自己这辈子是见不着圣人了,能够见到君子就觉得很不错了;也没见过仁人, 能够见到一个始终朝着仁的方向不断努力的人,这就很好了”。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有三种解释:
①一个人没有装作有,空虚而装作充盈,很穷而装作富足的样子。他怎么能够成为一个有恒的人呢?
②所有人都希望从无到有,希望从虚到盈,从约到泰,每个人都在努力的朝着那个方向奋斗。看到自己没有,别人有的东西都想拥有。当一个人心中有强烈的欲望,在不断的追求过程中,怎么能做到有恒?有恒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仁人,而不是成为一个有钱人。可是更多人希望自己成为有钱人,有地位的人,有名声的人,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③如同老子的境界。“ 亡为而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无有、虚盈、约泰不是对立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是一种高级的境界。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合理的解释。这句话有意思的就在于微言大义,其言外之意、话外之音,似若山水画的留白,给足了人们揣摩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