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
——歌曲《父亲》
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小说塑造了许多经典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孙玉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孙玉厚是一个苦命的人,他一辈子几乎都在勤苦劳作中度过,过着缺衣少食的贫苦日子。他是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一个普通农民,是中国千百万农民的典型代表。
孙玉厚又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他对老人、对兄弟、对子女无私地付出。他最大的成就就在于培养出了孙少安、孙少平、孙兰香三个优秀的子女。
他是土壤,是铺路石,是泥土里的根,在这块肥沃的土壤里,长出了孙少安、孙少平、孙兰香这几株大树。
他明事理,懂得怎样做一个家长。在那样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让弟弟出门念书,准备不惜一切代价,为孙家培养出一个人才。可惜弟弟不争气,半路跑回来,要成家立业。
他没有埋怨弟弟,也没有抱怨生活,而是不遗余力地为弟弟操持。他借钱借粮,欠下一屁股债,还把唯一的窑洞给弟弟做了新房,自己一家老小借住到别人家破旧的窑洞里。
当大儿子孙少安该成家的时候,他又张罗着给儿子娶媳妇。为了钱,为了粮食,为了窑洞,他东奔西走,愁得吃不下,睡不好。
当二儿子要去外面闯荡时,他没有阻拦。大儿子要举行砖窑的点火仪式时,虽然心里不赞成,他也不去泼冷水,只在心里为儿子担心,着急,一天都心神不安。
当生活好了一点,家里的负担小了一些,他主动提出让少安和媳妇分家另过,让他们夫妻过得舒心一些。孙少安为此苦恼,接受不了分家的事实,他还不停地劝解儿子,并且为这些年拖累了儿子感到抱歉,他为此经常一个人默默地伤心难过。
小说中的这些情节让我感受到了一个父亲的伟大,既为老人的不易忧心,也被他的宽厚善良感动。
分家时他托弟弟写信叫回了二儿子孙少平,分家这样的大事,不能少了二儿子的参与。在少安想东山再起时,他想把少平给他建窑洞的钱拿出来,给大儿子用。可是他没有自作主张,他依然托人写信,征得少平的同意,才把钱给了少安。
从这两件事,我读到了孙玉厚作为一个家长的优秀品质,懂世故,通情理,做事公平谨慎稳妥,想得周全。也许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家庭的和谐稳固。
他尊老爱幼,孝敬母亲,爱护弟弟,疼爱儿女,事事以身作则。儿女们耳濡目染,自然受到影响。几个孩子都那么懂事,孝顺,坚强,乐观,善良。
少安本来学习很好,为了弟弟妹妹能够继续读书,不得不放弃了学业。少平开始挣钱时,就一直供着妹妹兰香读书,而且每次回家,把钱全都留给家人,自己只剩下回去的路费。他努力攒钱,就想为老人建一个新窑洞。
几个孩子每次上街或回家,都给奶奶买吃的,给家人买礼物。他们无私地帮助姐姐,少安去帮着侍弄庄稼,少平给姐姐钱让她买盐买油。
姐夫因为偷卖耗子药被“劳教”。一家人张罗着给他送吃的,送行李,并且找人把他从基建队解救出来。终日在外流浪的姐夫,突然回家想过安稳的日子,因为他懒得到地里干活,少安就安排他到自己的砖瓦厂上班。姐夫有一份收入,姐姐就会少一点负担。
这浓浓的亲情,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才是一家人,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彼此依靠,互相支持。亲情的温暖滋润着备受煎熬的心灵,甜蜜着苦涩艰难的生活。
他不仅是一个好家长,更是一个好父亲。他十分懂得怎样做一个好父亲。儿女痛苦时,他比他们更痛苦,看到儿女的成绩时,他比谁都高兴。
他心疼大女儿兰花。因为那个不争气的女婿王满银整日地东奔西跑,不着家,兰花和两个孩子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即使家里的活已经累得他直不起腰来,他还是去女儿家劳动,还不时地把两个孩子叫到家里来,以减轻女儿的负担。
他坚持让孩子们读书,即使家里吃不上饭,也不同意他们退学。为了大儿子十三岁就回来帮他操持家里,他内疚了一辈子。可是为了少平和兰香能够继续读书,他没有别的办法。
当少安因为多给村民划分猪饲料地被批判时,知道儿子受了委屈,他带着兰香去路上接儿子回家。
当少安的砖烧坏了,他和老伴儿去给儿子媳妇做饭,去砖窑叫他们回家吃饭。儿子因为事业失败抑郁不振时,他走到儿子身边,陪着他。虽然没有过多语言,没有好的办法,可是这默默的陪伴,已经是温暖,是支持,是巨大的力量,这些足以支撑儿子走更远的路。
儿子去承包更大的砖瓦厂时,他给不出意见,但是他绝不说不同意的话,他知道儿子大了,有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他绝不拖后腿。当儿子出钱,为村里建学校的时候,他依然支持。他想让儿女们知道,父亲永远是坚强的后盾,即使帮不上什么忙,那默默关注的目光,也是一份温暖。
孩子小时,他努力地培养,孩子大时,他放手让他们做自己的事,这不就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吗?
不管世事如何变迁,父亲就是父亲,他们的爱比山高,比海深。这份爱,值得我们铭记一生,回报一生。
孙玉厚是从《平凡的世界》里走出来的一位伟大的父亲,那浓浓的父爱永远感动着每一位读者。
无戒365挑战营第163天